论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相对保障方式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基本权利是宪法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的价值与宗旨所在。我国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虽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宪法基本权利保障理论,但在宪法实施过程中,基本权利保障的实效性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旨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方式及现状进行一个基本的梳理进而深入探析我国基本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本文的结构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国内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内外的制度和实践,对宪法基本权利不同保障方式的内涵、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第二部分从宪法基本权利的规范机制和实践角度探析我国所采取的保障方式及原因。第三部分是通过结合规范和案例的方式,对我国宪法基本权利保障和救济情况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立法具体规范、合宪性审查以及立法不作为甚至侵权状态下的救济方面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语,得出我国宪法权利的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现行的宪法权利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仅仅依靠立法保障是不足的,立足于我国宪法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宪法实施监督是基本权利保障的根本,此外,还应当推动宪法在司法过程中的适用。
其他文献
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而关键制度。本文以鹤山市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到当前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并对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考核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签约服务经费的考核支付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绩效考核理论与方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广泛的推广,加快了汽车产的发展,车企为了提高竞争力,对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的重要性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项值得研究和优化的课题。F公司作为一家外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在亚洲有多家工厂,服务于全球80%的整车厂,因此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公司有一套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初
2014年,中国经济环境低迷,政府为此颁布以下利好政策:放宽并购重组权限、取消行政审核、增加支付工具等,这一行为活跃了整个并购市场。然而,伴随着并购热潮出现的还有“高溢价、高估值、高承诺”的三高对赌协议以及标的公司采取盈余管理来优化业绩的行为。这对于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本文选取连续三年达成业绩承诺后突然“业绩变脸”的标的公司--江苏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公众实际需求,基层社会治理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党和政府落实各项工作的重任,扮演着党和政府联系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对实现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改善社区治理成效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特别
大规模农村集体土地征地拆迁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必然现象。在现行农村集体土地征地拆迁制度下,我国尚无针对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问题的专门立法,仅在有关法律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涉及。地方政府无法解决统一的拆迁政策供给与差异性的分散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征拆难度急剧增加。各地区根据其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实践了不同特点的集体土地征地拆迁模式,如谈判式拆迁、阳光拆迁等。四川省S镇是一个在集体土地征地拆迁上极具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利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社会中的各主体都产生了极大的便利和利益,另一方面对个人信息的滥用、泄露等现象也十分普遍,所以平衡个人信息的保护与使用尤为重要。相较于其他部门法,民法更具有优越性也更易于实现这个目标。探讨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首先要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质,以此才能更好的发挥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作用。因此提出以社会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使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以收集、处理全过程中的
从现代意义上来讲,监察是对国家权力体系运行的一种监督方式,通过这种监督方式的运作从而实现国家权力内部自我调控,进而确保行政效能的有效发挥。监察法律作为监察制度运行的主要手段,在监察工作中起到了统领性、基础性的作用,在各个时期都体现出了监察法律制定的必要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于1948年7月17日,制定并颁布了《监察法》,其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法律的集大成者,实现了这一时期监察法律的法典化。本文
自2012年民事公益诉讼入法以来,我国民事公益诉讼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案件数量一直处于攀升状态。然而,原告起诉后又撤诉的公益诉讼案件亦逐年增多,民事公益诉讼撤诉的运作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民事公益诉讼撤诉的考察和关注却并不多。2014年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系列司法解释,对民事公益诉讼的撤诉程序作出了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案件的规定。但是,该程序仅以“原告可以提出撤诉的
情势变更原则的历史悠久,是民法尤其是合同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其早已被西方国家接受和运用。在我国虽然理论界对其颇为关注,但在制定法中一直未予明文规定。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践中对该原则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出台的《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才具体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可见在我国法律中,情势变更的确立是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而这明显是不完善的,加之情势变更本身与不可抗力
“居者有其屋”是我们从古至今追求的社会理想,但到目前为止,住房问题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仍然是极大的民生问题。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房价的快速上涨,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保障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和供给力度,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尤其在农村地区,虽然政府一直在贫困户新建、旧房改造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然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建造住房依然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