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油气开发的深井和超深井越来越多,随着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不断升高,对钻井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井筒高温对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流变性控制、井筒压力控制、固井质量、井壁稳定性、钢材的热疲劳失效与腐蚀速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掌握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对于安全快速高效钻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直井和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总结了钻井和生产过程中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油气开发的深井和超深井越来越多,随着井深的增加,井底温度不断升高,对钻井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井筒高温对钻井过程中钻井液的流变性控制、井筒压力控制、固井质量、井壁稳定性、钢材的热疲劳失效与腐蚀速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掌握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对于安全快速高效钻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直井和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总结了钻井和生产过程中计算井筒和地层温度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对水平井钻井和生产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的研究现状和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以及漏失时的井筒温度分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2)深入分析了钻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之间的传热机理,建立了直井钻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瞬态二维传热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采用了修正的QUICK格式处理对流项,计算结果具有三阶截差,提高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编制了计算循环过程中井筒和地层温度分布的计算程序。对影响直井井筒温度分布的8个敏感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钻井液的入口温度对出口钻井液温度的影响最大,而地温梯度对井底钻井液的温度影响最大。(3)建立了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筒和地层瞬态二维传热模型,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并且编制了水平井井筒温度分布的计算程序。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了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对影响水平井井筒温度分布的10个敏感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入口钻井液温度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出口钻井液温度的影响最大,而垂直段深度和地温梯度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底钻井液温度影响最大。当水平井的水平段足够长时,井底的钻井液温度会大于初始井底温度。(4)基于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时井筒和地层之间的传热规律以及溢出流体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本文建立了钻井循环过程中地层发生一维溢流时和二维溢流时的井筒和地层温度分布模型,考虑了溢流发生在裸眼地层,溢流发生在井底和溢流发生在从井底往上一段连续的地层三种情况,得到了每种情况下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建立的模型对溢流发生的位置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并且考虑了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更符合实际工况。与正常循环的情况相比,钻井过程中发生溢流时同一井深处的井筒温度会升高。(5)基于钻井过程中发生漏失时井筒和地层之间的传热规律以及钻井液在地层中的流动规律,本文建立了钻井循环过程中地层发生一维漏失和二维漏失时的井筒和地层温度分布模型,分别考虑了漏失发生在裸眼地层,漏失发生在井底以及漏失发生在从井底往上一段连续的地层三种情况,得到了每种情况下的井筒温度分布规律。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建立的模型对漏失发生的位置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并且考虑了钻井液在地层中流动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更加符合实际工况。与正常循环的情况相比,钻井过程中发生漏失时同一井深处的井筒温度会降低。(6)基于在发生溢流或者漏失情况下井筒温度分布规律与正常循环情况下井筒温度分布规律的不同,提出了一种通过监测钻井过程中井筒温度变化来判断溢或者漏失发生的方法,以此来确定溢流或者漏失是否发生以及溢流或者漏失发生的具体位置,从而为接下来的进一步钻井作业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运用DIS离心轨道实验器与电磁定位板、信号源配合,进行了离心运动实验,实现了对离心现象的观察、数据测量以及轨迹显示。并利用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了有交互功能的离心运动虚拟仿真实验。以“离心运动”为例,通过虚实结合动态地、科学地、定量地展示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可视化实践,有效地辅助了课堂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过程短暂、不容易观察、规律展示不直观等问题。
本文指出将一些学生常见的玩具巧妙地开发成以“学生的理解”为中心理念的演示教具的可能性。并给出具体的8个实践案例,取得良好效果,供大家参考,以期集思广益地完善相关教学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自主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本文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为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借助不变量转换物理量的测量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PB)或亚铁氰化铁是已知最古老的配位材料之一。人们在十八世纪初便对PB进行了研究。尤其当PB沉积到电极表面上时,PB能够形成电活性层。PB电活性层具有优异的电化学行为和良好的催化性能,能被用作电子传递媒介体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PB传感器能够在低电位还原H202,可以避免高电位条件下氧化生物样品中的电化学活性物质而产生干扰电流,提高抗干扰能力。然而,PB膜在
本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实验要求和教学实际,基于提升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摩擦力的实验,能帮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建构物理概念和规律,体会知识的应用。
国内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同时面临着高温高盐及强非均质性等问题,给后续提高原油采收率带来严峻的考验。化学驱(如聚合物驱)作为一种驱油能力多样化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已经实现工业化,并能较好的调整储层非均质性、提高原油采收率。然而受到其开发程度及技术瓶颈的制约,聚合物驱后的高含油油藏或者条件苛刻的油藏,仍需采用调控及驱油能力更加强的驱油体系。本文从提高原油采收率角度出发,提出适用于高温
CO2驱油提高采收率(CO2 Enhanced Oil Recovery,CO2-EOR)技术的应用既可解决油田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的问题,又可封存大气中过多的CO2。但CO2溶入水中形成碳酸后对金属材料有极强的腐蚀性,对油套管以及集输管线造成严重腐蚀,导致材料的使用寿命大大低于设计寿命。目前,室内研究油气管材CO2腐蚀问题,通常只用水相体系来模拟现场腐蚀环境,很少考虑含原油的相体系对CO2腐蚀过
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一节为例,尝试运用孟克-奥斯本“融合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促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融合,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整体发展的目的。
塔河油田针对缝洞型油藏无法开采的“阁楼油”,开展了注氮气替油试验,由于纯注氮气时井口压力较高,对地面注入设备和工艺造成严重负担,为减小井口注入压力,现场逐渐形成了单井氮气-水混注吞吐开采方案,该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压力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的气水比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地面增压成本,同时有效增加井底流压,并满足油层氮气水混注要求。注入过程中,由于流型判断不准确、空隙率计算偏大等因素,导致在注入
随着各国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这一现象在推行“以气代煤”能源战略的中国尤为显著,以普光、元坝和安岳(龙王庙组)等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规模开发便得益于此。然而,中国海相地层地质构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海相天然气的生产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四川地区海相气田的大面积投产,部分早期生产井运行时间已达到5~10年甚至更久,套管在井下长时间的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