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泄浊解毒方在UC模型大鼠治疗后及第二次造模后血清中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含量、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对粪便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的影响,探讨泄浊解毒方在预防UC大鼠复发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该方应用与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实验选取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抽取10只设为空白组(N),其余大鼠用80mg·kg-1TNBS 50%乙醇灌肠,建立UC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剩下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M)、柳氮磺胺吡啶组(S)、泄浊解毒方低(ZL)、中(ZM)、高(ZH)剂量组,每组各17只。除N组外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14d后,空白组随机处死5只,各治疗组随机处死8只,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血清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粪便中4种菌的相对含量。剩余大鼠再以30mg·kg-1TNBS 50%乙醇二次造模,正常喂养2d后全部处死,检测指标同上。结果:1.一般状况:与N组比较,M组大鼠状态差,大便夹有黏液脓血,14d后,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均有所改善。第二次造模后,M、S及ZL组大鼠疾病复发,一般状况较首次造模后相似,ZH组、ZM组一般状况良好。2.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与N组比较,各组大鼠DA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余治疗组评分降低(P<0.05)。与S组比较,ZH组明显降低(P<0.05)。第二次造模后,S、ZL组与相应治疗后相比,评分升高(P<0.05)。M、ZM、ZH组差异不显著(P>0.05)。3.大鼠结肠黏膜指数(CMDI)评分与N组比较,各组大鼠CMD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余治疗组评分降低(P<0.05)。与S组比较,ZH组明显降低(P<0.05)。第二次造模后,S、ZL组与相应治疗后相比,评分升高(P<0.05)。M、ZM、ZH组差异不显著(P>0.05)。4.IL-10在大鼠血清中的含量与N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M组比较,余治疗组升高(P<0.05)。与S组比较,ZH组明显升高(P<0.05)。第二次造模后,S、ZL组与相应治疗后相比,含量降低(P<0.05)。M、ZM、ZH组差异不显著(P>0.05)。5.TLR4蛋白在大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与N组比较,各组大鼠结肠TL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组比较,余治疗组表达下降(P<0.05)。与S组比较,ZH组明显降低(P<0.05)。第二次造模后,S、ZL组与相应治疗后相比,表达升高(P<0.05)。M、ZM、ZH组差异不显著(P>0.05)。6.大鼠粪便中4种细菌的含量与N组比较,各组大鼠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显著降低,肠杆菌、肠球菌升高(P<0.05)。与M组比较,余治疗组前两者显著降低,后两者升高(P<0.05)。与S组比较,ZH组前两者显著升高,后两者降低(P<0.05)。第二次造模后,S、ZL组与相应治疗后相比,前两者显著降低,后两者升高(P<0.05)。M、ZM、ZH组差异不显著(P>0.05)。7.IL-10、TLR4与四种细菌的相关性分析无论治疗后或第二次造模后,IL-10均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均呈正性相关,与肠杆菌、肠球菌则呈负性相关(P<0.05),TLR4则反之。结论:1.UC模型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结肠TLR4蛋白表达升高,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减少,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增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状态。2.泄浊解毒方使UC大鼠一般状况改善,结肠黏膜损伤评分下降,提高血清IL-10含量、降低结肠TLR4蛋白表达,增加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降低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是治疗UC有效方法。3.泄浊解毒方预防UC复发的机理可能是调节肠道菌群,提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降低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提高血清IL-10含量、降低结肠TLR4蛋白表达,进而调节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