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欺凌与青春发育早期青少年抑郁症状双向关联的前瞻性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in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青春发育早期青少年同伴欺凌(被欺凌、欺凌他人)与抑郁症状的双向关联,以及同伴欺凌角色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探讨青春发育早期青少年抑郁症状对同伴欺凌角色转换模式的预测效应。方法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安徽省皖北一所普通中学七年级16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19人,女生668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追踪调查(分别为T1和T2),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评估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和同伴欺凌情况。(1)采用配对t检验对同伴欺凌和抑郁症状在基线和随访两个时间点上的得分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间欺凌行为和抑郁症状得分情况。(2)通过相关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的同伴欺凌行为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建构两轮追踪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对青少年被欺凌、欺凌他人与抑郁症状的双向关系进行分析。(4)采用潜在类别模型和潜在转变模型,探讨青少年同伴欺凌的亚类别以及同伴欺凌角色的稳定性和变化情况。(5)并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同伴欺凌的不同亚类别间抑郁症状是否存在差异,同时建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状对同伴欺凌角色转变的影响。结果(1)在总样本中,T1时期的受欺凌检出率为27.0%,欺凌他人检出率为24.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7.5%,T2时期的受欺凌检出率为14.9%,欺凌他人检出率为11.4%,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9%。(2)与T1相比,青少年在T2在被躯体欺凌或躯体欺凌他人、被言语欺凌或言语欺凌他人、被关系欺凌或关系欺凌他人、被网络欺凌或网络欺凌他人以及抑郁症状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在T1时期,被躯体欺凌、被言语欺凌、被网络欺凌、言语欺凌他人、网络欺凌他人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在T2时期,被躯体欺凌、被言语欺凌、躯体欺凌他人、言语欺凌他人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而T1、T2时期的抑郁症状均存在性别差异(P<0.001),具体表现为女生的抑郁症状得分高于男生。(3)TI与T2两个时点被欺凌、欺凌他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男生组中,T1的抑郁症状可以正向预测男生T2的被欺凌情况(β=0.02,P<0.01)。在女生组中,T1的抑郁症状能够正向预测T2的被欺凌(β=0.02,P<0.01)和欺凌他人(β=0.003,P<0.01),T1的被欺凌也能够正向预测T2的抑郁症状(β=1.16,P<0.001);T1时间点的欺凌他人能显著负向预测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β=-1.71,P<0.01)。在综合组中,T1的抑郁症状能够正向预测T2的被欺凌(β=0.44,P<0.001)和欺凌他人(β=0.005,P<0.05),但仅T1的被欺凌能显著正向预测T2的抑郁症状(β=0.02,P<0.001)。(5)同伴欺凌亚类别可以分为:高欺凌被欺凌组、中欺凌被欺凌组和低欺凌被欺凌组三类,各类别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参与欺凌-被欺凌的程度上。(6)与低欺凌被欺凌组相比,高欺凌被欺凌组和中欺凌被欺凌组的抑郁症状得分更高。(7)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同伴欺凌角色表现出不同水平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转变性,主要表现为:较高水平的欺凌被欺凌组向较低水平的欺凌被欺凌组转变。(8)抑郁症状是同伴欺凌角色转变的预测因素,与保持中-中欺凌被欺凌组不变的被试相比,抑郁症状得分高的被试更易从中欺凌被欺凌组转向高欺凌被欺凌组(OR=1.057,P<0.01),而抑郁症状得分高的被试从中欺凌被欺凌组转向低欺凌被欺凌组的概率减少(OR=0.918,P<0.05)。结论青少年被欺凌与抑郁症状存在双向预测关系,抑郁症状能够单向预测欺凌他人行为的发生。早期青少年同伴欺凌可分为高欺凌被欺凌组、中欺凌被欺凌组和低欺凌被欺凌组,不同组别间主要为欺凌-被欺凌程度上的异质性,与低欺凌被欺凌组相比,中欺凌被欺凌组和高欺凌被欺凌组表现出更严重的抑郁症状。青少年的校园欺凌角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从高水平的欺凌被欺凌组转向低水平的欺凌被欺凌组,抑郁症状也影响了欺凌-被欺凌组间的转变。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0~3岁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婴幼儿BMI生长轨迹的类型并分析不同BMI生长轨迹与6岁儿童肥胖及体成分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马鞍山优生优育队列(Ma’anshan Birth Cohort,MABC),该队列于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共纳入3 474名孕妇。在孕早、中、晚孕妇体检时,调查员通过问卷收集孕妇社会人口学信息、孕期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疾病史等。通过分娩记录收集胎龄、婴儿性别及出生
学位
目的分析童年期虐待与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探讨成人依恋在两者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体力活动在中介路径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T0)整群选取安徽省2所不同城市的医学专科院校4211名一年级在校生进行基线资料收集,2020年5-6月(T1)及2020年11-12月(T2)进行两次随访,将同时完成基线与两次随访的3662名学生纳入本次研究。通过问卷星进行基线和随访资料收集,采用
学位
昆虫机器人,指的是利用生物植入技术并结合微电子技术,借助微刺激器控制昆虫本体所构建的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这种昆虫机器人能够借助于昆虫与生俱来的卓越运动能力,同时,大部分的昆虫体积小,体重轻,耗能低,可以在极端条件下执行复杂和特殊的任务,例如在灾难现场搜索和救援,勘察狭窄和复杂的管道。然而,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人工微型机器人无法绕过机器人结构和驱动的复杂设计和组装过程。因此,与微型机器人相比,昆虫机器
学位
目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ow-carbohydrate diets,LCDs)在欧美地区常用于肥胖患者的体重控制,但在普通人群中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区分不同食物来源宏量营养素的LCDs(即植物性LCD和动物性LCD)对肥胖的影响可能不同。成年期的体重变化主要取决于脂肪而非肌肉的增减,较某个时间点的体重或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更能反映肥胖情况。与欧美地区饮食结构不同,
学位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素养、睡眠问题和医学生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阐明睡眠问题在低心理健康素养与医学生抑郁症状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和年级差异。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市和安庆市2所医学院校全体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调查。于2019年11月至12月开展基线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7 623份。2020年5月至6月进行随访调查,收集有效问卷6 879份。删
学位
绳驱超冗余机械臂在狭小空间、非结构化环境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存在绳索变形、绳孔间隙等非线性因素,当前大多数绳驱机械臂存在运动精度低、抗外力能力差等问题,而且由于尺寸空间、载荷的限制并考虑器件成本,一般不安装外力传感器,这对需要执行精细操作时的控制进一步提出了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驱动空间和关节空间双重感知的绳驱超冗余机械臂,并提出了不依赖于外力传感器的末端力感知和柔顺
学位
目的运用大样本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比较不同特征的婴儿6月龄时的喂养困难程度、喂养困难发生率以及发生风险差异。探索婴儿6月龄时的喂养困难与12月龄时神经发育水平的潜在联系。进一步比较无喂养困难的婴儿间的神经发育水平以及发育异常风险差异,探讨婴儿6月龄时的喂养困难对12月龄时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合肥市城区的区级妇女儿童保健服务中心招募6月龄婴儿2200名,使用
学位
近年来软体机器人成为国际一大研究热点,不同于传统刚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有着柔顺性好、质量轻、安全的人机交互以及灵巧性好等优势。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体机器人的结构创新与仿生设计上,对于建模与控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本文针对一种通用结构的连续型软体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并提出一种参数自适应学习控制方法,提高机械臂控制精度。提出一种连续型软体机械臂的结构设计方案,详细说明软体连续性臂直线以
学位
无线胶囊机器人是肠胃道疾病检查的新技术手段,它的出现有效减轻患者在肠胃道检查期间的不适、提高了患者检查肠胃道的接受度。但是如何精确确定胶囊机器人在肠道中的位置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也是胶囊机器人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永磁体定位信息和视觉里程计融合的相对位置定位方法。相对位置定位是指胶囊机器人相对肠胃道某个生理特征点的距离长度的定位,它对医生复检病灶以及肠胃道手术时器械的插入深度提供重
学位
由于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四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探测、救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解决其在刚性路面上行走的相关问题,而在实际中四足机器人往往需要经过凸凹不平的非刚性路面,极易出现打滑和倾覆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实现非刚性路面上四足机器人稳定行走为目标,开展了环境识别、地图构建及状态估计等方法的研究,并进行样机性能测试及实验验证。针对非刚性路面上行走导致的四足机器人位姿状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