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肖像画,是在人物画科呈衰微态势背景中异军突起。以往学界研究多关注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曾鲸波臣派的出现及艺术成就,但十八世纪的中国肖像画坛更具丰富性与活力。此时肖像画发展呈现多元风格,是与画家群所服务社会阶层密切关联的。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画家进入内廷服务。按照帝王个人喜好,严格执行创作任务的中外宫廷画家通力合作,使此际宫廷肖像画呈现中西合壁的绘画风格。十八世纪文人仕宦阶层肖像画继续由波臣派写真风格引领;肖像画家与文人雅士交善往来,为其服务,在肖像创作中积极以文人审美趣韵为意旨,造就此类作品的整体风尚。服务于庶民百姓阶层的民间肖像画师,由于现实功用的大量需求,画作商品化倾向日益鲜明;虽不乏佳品,但整体而言,此领域肖像画制作模型化因素较强而创作性偏弱。中国传统肖像绘画历史悠久,作品存世量也颇丰,关于它的资料记载却零散简略。肖像画制作技术性含量较高,传统肖像画者累世积淀下来的技艺经验和心得口诀,常被视为行业宝典,家传或师徒秘授,多不肯轻易示人。至清,机缘条件会聚,传统肖像画学著述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得以较为集中的出现。它们是蒋骥《传神秘要》,丁皋《传真心领》,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十八世纪中国传统肖像画界因诸种元素的涌动和影响,呈现蓬勃的生命力。本文从十八世纪中国皇家宫廷、文人仕宦、民间百姓三个阶层肖像绘画风格分析入手,通过肖像画作品与肖像画学论述相互印证,进行图像与文本,图像与图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释读分析。肖像画学著述是对中国肖像画历史的传统理论总结,也是当时肖像画状况的反映。绘画是技艺,但亦是观察方式,思维方法。中国传统肖像绘画自成体系,此体系具有完备认知世界与人生的理念、表现手法等。肖像画学著述的出现为研究传统肖像绘画提供一条从图像观看进入思想解读的途径。本文欲回溯中国传统肖像绘画的认知方式,进入到传统肖像画者内心,从其所言察其所思所想,由一个被忽略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肖像绘画的独特审美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