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沿海潮间带有着丰富的藻类资源,这些藻类本身是海洋生物的天然庇护和摄食场所,同时它们也是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中关键的环节,在众多藻类中,有的形态差异明显,但可能是不同生活史中的不同阶段、有的形态几乎无差别但其基因型却是有所不同,这对潮间带藻类分类工作造成了种种困难,从事潮间带绿藻的分类鉴定方向的研究较少,故相关分类学信息不够完善,而在绿藻鉴定工作中,石莼属又因其种间形态上差别细微,并加之被证明是近年来各地频繁发生的绿藻自然灾害的主要物种,所以引起了世界各国藻类分类学者更多的关注。通过研究相关藻种的分类地位,精确的锁定有研究价值的藻种,为接下来的防治与开发利用等工作奠定了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山东地区的沿海潮间带逐月进行了大型绿藻样品的采集工作,将采得样品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鉴定,分析了样品之间形态学和相关基因序列的差异,从而确定样品的分类学地位,了解青岛沿海的主要绿藻藻种的情况,为大规模绿潮爆发的机理提供了理论的借鉴。首先,研究运用形态学观察及普通、冷冻切片技术对采集的不同的绿藻样品的藻体形态、颜色和质地、基部、中部、尖端的形态、细胞的排列和大小,叶绿体的在细胞中的位置等做了细致的分析,查阅图鉴及国内外形态学研究资料,进行形态学的分类后鉴定出5属13种。然后,本研究运用DNA条形码技术,选取了tufA(elongationfactorTu),ITS(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rbcL(ribulose-1,5-bisphosphatecarboxylaselarge/oxygenasesubunit)三个基因设计引物(片段长度均在800bp左右)对采集的样品进行PCR扩增,根据测序结构对以上三个基因作为绿藻分类条形码的可行性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tufA基因的扩增范围相对较广,扩增成功率较高,序列分为10个分枝,分别是Ulvaprocera(Linza),Ulvaprolifera,Ulvaflexuosa,Ulvalaetevirens,Ulvacompressa,Ulvaaustralis,Ulvasp,Monostromasp,Codiumfragile,HQW-20110710-1。而ITS,rbcL则有更高的种属间特异性。其中ITS为了7枝,7枝所代表的物种分别为Ulvaprolifera,Ulvalinza,Ulvalaetevirens,Ulvaaustralis(Ulvapertusa),Ulvacompressa,Monostromaarcticum,RZ-20111206-4。rbcL序列信息构建进化树后分为了7枝。7枝所代表的物种分别为归在Ulvaprolifera,Ulvaaustralis(Ulvapertusa),Ulvaprecera1,Ulvaprecera2,HQW-20110902-4与ZQ-20110403-1、YT-20111205-2,Ulvalaetevirens中。最后,将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与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对二者的异同进行分析。为采集的绿藻样品的分类学地位做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