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与运动针法治疗进行对比,探究浮针扫散与再灌注活动的作用机理,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7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分为浮针组和运动针法组,在治疗期间浮针组脱落4例,运动针法组脱落5例,故最终浮针组32例,运动针法组31例,脱失率分别为11.11%和13.89%。两组患者均在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浮针组予浮针疗法(针对患肌治疗并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针刺治疗,两组均每隔1天治疗1次,每周共治疗3次,共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次、治疗2周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VAS评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显著性降低(P<0.01),运动针法组治疗1次VA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2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著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浮针组治疗1次即可减轻疼痛,即时疗效明显优于运动针法组;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显著减轻疼痛,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疼痛减轻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2.肿胀评分:两组治疗前肿胀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肿胀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著性降低(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肿胀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缓解肿胀方面,两组均无显著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缓解肿胀,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肿胀缓解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3.上肢FMA评分:两组治疗前上肢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1次上肢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1次评分显著性升高(P<0.01);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治疗2周上肢FM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无显著的即时疗效;但治疗2周后,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两组均有较好的短期疗效,且浮针组在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短期疗效优于运动针法组。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2周浮针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而运动针法组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与运动针法组比较,浮针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治疗2周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浮针组优于运动针法组。结论:经研究发现,浮针组及运动针法组均能够有效减轻疼痛、缓解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浮针组各方面的短期疗效均优于运动针法组,减轻疼痛的即时疗效亦优于运动针法组,同时临床疗效也优于运动针法组,由此推断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优于运动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