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同时采用Stroop范式、线索-靶子范式、负启动范式等三种实验范式,从注意抑制机制的干扰抑制、返回抑制、分心抑制等三个方面,考察注意的抑制机制在抑郁患者注意偏向中的作用及其特点。以正常被试组、抑郁状态组、轻度抑郁症组、重度抑郁症组四部分被试为研究对象,考察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对注意偏向的影响。注意偏向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高敏感性并伴随选择性注意。研究结论如下:(1)在线索-靶子任务中,SOA为14ms时,对高兴面孔四组被试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对悲伤面孔重度抑郁症组存在线索效应,其他三组存在返回抑制效应;SOA为250ms时,对悲伤面孔四组被试均存在返回抑制效应,两抑郁症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SOA为750ms时,对悲伤面孔正常组、抑郁状态组存在返回抑制效应,两抑郁症组存在线索效应。(2)在Stroop任务中,在对词语性质判断的反应时上,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时最短,其他三组随症状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延长;在四组被试中,高兴面孔和悲伤面孔均表现出对词语性质判断的干扰效应,悲伤面孔的干扰效应更明显;两抑郁症组内两两比较悲伤面孔和高兴面孔的干扰效应,差异显著。(3)在负启动任务中,两抑郁症组同时表现出对悲伤面孔的过度易化效应和分心抑制能力不足。(4)这些结果提示,抑郁患者注意偏向的产生可能不是易化机制或抑制机制的单一作用所致,是易化机制与抑制机制共同作用所致;而且抑郁状态个体与抑郁患者虽有同样的情绪刺激加工倾向,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状态性的,后者是一种特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