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格隆南矿床是近年来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发现的首例超大斑岩型-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床。已获得Cu资源量>11Mt,Au资源量>120t。本次采用了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拉曼光谱仪(Raman)、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蚀变矿化带中的主要矿物、含金矿物、成矿流体的物理状态和物质成分,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矿床有两个重要的含矿带,即黄铁绢英岩化带和高级泥化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厚度的过渡带,以叶腊石-斑铜矿交生结构为特征,伴生一定量的黄铜矿,我们将其归为高级泥化带早期产物。研究揭示了3种载金矿物,即砷黝铜矿、斑铜矿、Bi-S矿物。碲金矿伴生一定量的碲银矿、碲铅矿、碲镍矿(一定量的Bi-S矿物)等,集中产于高级泥化带中-浅部的砷黝铜矿中(重要的载金矿物);少量纳米级的自然金包裹于斑铜矿中;在黄铁绢英岩化带的黄铁矿裂隙中,产出了含Au、Ag的Bi-S矿物。最后,限定了含Au矿物沉淀的主要f Te2、fS2条件(砷黝铜矿化),分别为-6.5-8和<-11。研究表明,石英斑晶中存在大量次生流体包裹体,这些次生流体包裹体是岩枝形成后大量成矿流体交代岩枝所形成的,并且这些流体包裹体包含了大量与成矿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体现了成矿流体与矿化直接的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证据。(1)流体包裹体群(FIA)定向的穿切石英斑晶;石英斑晶中FIA的均一温度峰值区间与含矿石英脉一致;流体包裹体捕获的金属矿物微粒与所在矿石的金属矿物种类一致(即在黄铁绢英岩化带中,石英斑晶中的LVS、LV和VL型流体包裹体捕获了黄铜矿、赤铁矿)。(2)在高级泥化带中,石英斑晶中的LVS和VL型流体包裹体捕获了铜蓝、黄铁矿)。(3)发现了金属矿物微粒在流体包裹体中有两种重要的赋存形式:其一,在以LVS、VL和VL型为主的FIA中,金属矿物微粒不均匀的赋存在不同类型的包裹体中(普遍存在);其二:在以LVS型为主的FIA中,金属矿物微粒均匀的赋存在每一个流体包裹体中(较少出现)。后者是金属矿物直接从流体中沉淀的最好证据。此外,以FIA做为显微测温的对象,限定了成矿流体的物理状态。在高级泥化带中(第3矿化阶段:黄铁矿-斑铜矿-砷黝铜矿-铜硫矿化),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310320℃,LVS型流体包裹体盐度为29.635.4wt%,获得了成矿的最小压力为7484 bars,最小古深度为0.740.84 km,最小剥蚀深度为0.550.65km;在黄铁绢英岩化带中(第2矿化阶段: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化),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330360℃,LVS型流体包裹体盐度为29.335.8 wt%,LV型流体包裹体盐度为9.212.9wt%,成矿的最小压力为121170 bars,最小古深度为1.211.70 km,最小剥蚀深度为0.180.67 km。此外,通过SR-XRF分析手段,尝试性的对富流体包裹体的石英进行了半定量分析,发现Cu、As、Pb更容易在高级泥化带较浅部富集,碱金属元素Rb更容易在黄铁绢英岩化带富集,暗示成矿流体在深部发生了气相、液相分离,前三者更容易进入气相并运移到浅部,而后者更容易进入液相。本次研究,对铁格隆南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的解剖,探讨了Au分布、运移、沉淀的过程,并建立了蚀变矿化与成矿流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为成矿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勘探工作提供了有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