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一种由民间主导的、高尚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不但可以发挥救助作用,还具有均衡财富流向、弱化收入差距过大的功能。宗教慈善事业作为慈善事业的形态之一,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宗教慈善事业是当代社会化解诸多社会问题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宗教慈善事业是在重新确立了自身合法性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并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改革开放后,沈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需要通过发展宗教慈善事业来救助弱势群体,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促进和谐沈阳的建设。因此,提升沈阳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进一步厘清宗教慈善组织和宗教慈善事业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以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条件、慈善组织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参与情况为主线,首先对沈阳的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所得到的资料和数据,结合一定的横向比较,认为近几年沈阳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宗教慈善组织数量偏少、慈善组织运作不规范和慈善事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等几个方面。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地方层面的;既有法律法规落后于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有慈善文化氛围比较淡薄与社会观念的约束;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政府对民间宗教慈善组织支持力度不够,也有宗教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本研究以宗教世俗化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为支持,认为提升沈阳宗教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构建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模式,即应形成政府、宗教慈善组织、捐助者(潜在捐助者)和受助者各有分工,互相联系,共同推动的运行机制。同时,应利用宗教慈善文化的有利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改进宗教慈善组织运营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