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翻译上口性的韵律音系学研究——以《牡丹亭·惊梦》的三个英译本为例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口性”指戏剧表演中,文本在发音、演唱、情感表现等方面的便易程度,是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英译过程中,“上口性”高低对还原原剧作文化、语言与戏剧特点有重要影响,决定戏剧舞台表演能否成功。文献研究表明,戏剧翻译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戏剧原文与译文对等、戏剧翻译作品中语用要素再现和翻译的文化对比等,而对于作品是否“上口”、翻译文本是否易于舞台表演关注较少。对此,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戏剧经典《牡丹亭》的《惊梦》一幕为例,结合韵律音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传统戏剧翻译的“上口性”规范。  为保证研究客观性,本文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徐朔方等校注《牡丹亭·惊梦》为源语文本,许渊冲和许明、汪榕培和Civil Birth的三个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5.0完成文字-音频转换。研究选择时长和音高作为分析参数,构建基于韵律音系学的戏剧翻译评价体系。借助Praat提取文件时长、起始音高、结尾音高等,并且在每个切分单位内平均选取10个采样点,批量记录采样点准确音高。作为数据驱动研究,数据差异引导研究关注点变化,并且根据数据结果比较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韵律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长方面,Birth译本解释详实,但语句普遍过长。被考察的105句唱词中汪译本平均时长最短,最短句中59句来自汪译本、35句来自许译本,11句来自Birth译本。但是综合语境因素考量发现汪译本中部分语句过短,限制了角色情感表达。因此,结合句长、上口性和人物思想表达的充分性,研究发现汪、许两个译本的理想翻译唱词数量分别为:30句和51句,这些唱词译文时长与原文较为一致,且全面准确再现了剧中人物特征。(2)在音高层面上,本研究主要考查了小句调域和音高起伏度的变化。相比《牡丹亭》原文与另外两个英译本,许渊冲译本整体调域变化最为明显。进一步案例跟踪发现,许译本小句中更强调音高大幅变化,益于表现情感起伏;并且音高起伏位置、幅度与原文一致性更高。总体上,许译本更符合源语文本音高变化,相对另外两个译本,与源语表演文本更为接近,“上口性”更强,更适合舞台表演。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手段,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框架,探索中国传统名剧《牡丹亭》及其翻译的上口性特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及其翻译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以意义为语言研究核心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翻译、建构翻译理论的思想依托和源泉,他们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及物性、语气、情态和衔接
广告在当今社会几乎无处不在,并且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向广告受众传递更多更为有效的信息,广告商在其广告中开始大量运用隐喻这一手段。
本文从盎格鲁—萨克逊时期英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历史状况出发,结合对《创世纪B》、《武尔夫和阿德瓦切尔》、《妻子哀歌》以及《贝奥武甫》等古英语时期文学作品中作为“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