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来把握哲学批判本性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从古希腊哲学自然本体论哲学的批判本性体现在对形上世界的反思与追问,到中世纪哲学成为宗教神学为其自身证明的工具,哲学批判本性逐步丧失;近代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以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在理性引导下开始从主体自身找到外部世界存在的根据,于是,哲学批判的指向由外部世界转向对于人自身的认知能力的考察和审视。经验论从人的感觉出发结果走向了怀疑主义,唯理论从人的理性出发结果导致了独断论。于是,康德将哲学批判指向了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从人的先验认识能力中找出了科学何以可能的主体根据,从而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新视阈。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完成了哲学对于形上的精神领域的全部批判,从而用世界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方式终结了西方的形而上学,费尔巴哈用人本学打开了从黑格尔哲学形上的精神世界通往形下的感性世界的缺口,从而为马克思将哲学批判引入到实践领域铺平了道路。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在于将哲学批判的本性由对精神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的批判,由对理念的批判转变为对社会的批判,由于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于政治的批判,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变为对尘世的批判。本文认为马克思从实践论、历史观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从实践论的角度展开了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实践主体对于思维主体和实践活动对于认识活动的批判,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从历史观的角度展开了感性存在的历史前提批判,生产力的历史动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指向批判,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建立;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性,否定性和生成性的批判原则。我国理论界在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哲学“批判”本性失落的问题,为此,对于马克思哲学批判本性的理论研究有着较高的理性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