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7和核抗原K167在正常宫颈组织及不同级别的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病变演进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并分析两者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72例标本均来自2012-2013年度宫颈活检和手术切除的宫颈组织,且均未做化学、免疫及放射等治疗。按照国际通用诊疗规范标准将其分为四组,包括:宫颈正常组、CIN I组、CINⅡ-Ⅲ组及宫颈鳞癌组;破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手术分期将宫颈鳞癌组分为:I a-b期组和Ⅱa-b期组;根据细胞组织学将宫颈鳞癌组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按年龄(年龄24-61岁)将宫颈鳞癌组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实时PCR法分别检测宫颈正常组,CIN I组,CIN Ⅱ-Ⅲ组及宫颈鳞癌组中MCM7及K167表达率(量),统计分析后探讨两者在宫颈癌演进过程中的临床意义与相互关系。结果: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检测MCM7和K167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后,统计学分析后结果趋势基本一致。1.免疫组化结果:1)MCM7蛋白和K167蛋白在宫颈正常组、CIN I组、CINⅡ-Ⅲ组及宫颈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29.4%、60%、83.3%、93.9%;23.5%、50%、75%、91%,四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宫颈鳞癌中,MCM7蛋白在Ⅱ a-b期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I a-b期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三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年龄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K1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相关,三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2. RT-PCR结果提示:1)MCM7mRNA和KI67mRNA在四组中表达量均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00±0.00、2.24±0.78、3.07±1.01、4.49±1.34;1.00±0.00、1.03±0.12、1.18±0.08、1.48±0.24,四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宫颈鳞癌中,MCM7mRNA的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与年龄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KI67mRNA的表达量与病理分级相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3.宫颈鳞癌中,MCM7蛋白(mRNA)和K167蛋白(mRNA)的表达率(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MCM7蛋白(mRNA)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量)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调,且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相关,而与年龄无关,提示MCM7参与宫颈鳞癌的演变过程,是促进其发生的重要因素。K167蛋白(mRNA)在宫颈组织中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递增,其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密切,与临床分期及年龄差异无关,提示K167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有关。MCM7和K1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两者共同促进宫颈鳞癌的发生。鉴于MCM7、KI67在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故联合检测两者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可为宫颈癌发生、演进及预后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