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靶向给药系统(TDS)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型给药系统,相对于传统抗肿瘤药物有很多优势,它能将治疗药物最大限度的输送到靶细胞或器官,而对非靶细胞或器官的影响很小,从而达到高效低毒的双重治疗效果。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肿瘤化疗发展中,除了细胞毒类的传统化疗药物会继续发展外,针对分子靶点的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将凭借其特异性与靶向性,成为抗癌治疗的主要方向。紫杉醇,具有独特抗癌活性,在乳腺癌、肺癌、胃肠道癌及晚期卵巢癌等治疗上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疗效。紫杉醇由于资源匮乏和水溶性低的问题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并且目前临床应用的紫杉醇注射剂存在过敏、毒性的不良反应。本课题以白蛋白为药物载体,通过去溶剂化学交联法制备白蛋白-紫杉醇纳米粒,并以叶酸与之偶联合成出紫杉醇-叶酸-白蛋白纳米粒(PTX-FA-HSANPs)。通过有FITC标记的纳米粒与宫颈癌细胞(Hela)共培养4h,研究其肿瘤靶向性。采用单因素试验,选用三种冻干保护剂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不同保护剂下PTX-FA-HSANPs的理化表征及稳定性,来优化PTX-FA-HSANPs的冻干工艺。由于牛血白蛋白与人血白蛋白的成分基本相同,考虑到人血白蛋白的成本问题,我们选择牛血白蛋白来制备紫杉醇纳米粒进行冻于优化的研究。本研究得出:1、PTX-FA-HSANPs内米粒包封率为(47.4±6.6)%,载药量为(10.7±1.3)%,叶酸与白蛋白的偶联量为18.5μg/mgHSA。2、PTX-FA-HSANPs平均粒径213.6±5.8nm,表面电位-32.6±2.7mV;PTX-HSANPs的平均粒径199.7±3.6nm,电位-27.24±0.62mV。偶联叶酸后,纳米粒粒径略有增大,电位有所降低,且均带负电荷。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TX-FA-HSANPs和PTX-HSANPs,两种纳米粒均成球形,且分布规则均匀。3、PTX-FA-HSANPs和PTX-HSANPs的体外释放曲线显示,在10h内PTX-FA-HSANPs和PTX-HSANPs中PTX的累积释放百分比分别为18%和15%;在100h内,PTX-FA-HSANPs中PTX累积释放百分比为70%,而PTX-HSANPs为50%;在168h后PTX-FA-HSANPs的累积释放百分比是98%,基本释放完全,而PTX-HSANPs达到70%。释放曲线结果表明PTX-FA-HSANPs和PTX-HSANPs均有缓释效果,并且叶酸偶联后释放能力增强。4、FITC荧光标记PTX-FA-HSANPs内米粒与宫颈癌细胞株Hela共同培养4h后,去除未吸收FITC标记纳米粒后,利用DAPI染色细胞核。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纳米粒未出现在细胞核内,分布于细胞膜附近,PTX-FA-HSANPs纳米粒确实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5、选取甘露醇(Man)、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海藻糖(Tre)三种冻干保护剂,加保护剂与不加保护剂PTX-FA-BSANPs在冻干前后冻干系数fc、多分散系数(PDI)和表面电位为检测指标,分析三种保护剂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三种保护剂浓度不小于1%时,纳米粒才能保证较小的fc值、PDI值,以及冻干前后的电位相差小,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以1%浓度为例说明8h内三种冻干保护剂的纳米粒粒径均没有明显变化,PTX-FA-BSANPs冻干制剂相对稳定。本实验通过对PTX-FA-HSANPs的表征鉴定、靶向性检测及其冻干工艺初步研究,得到PTX-FA-HSANPs粒径小,分布窄,稳定性好,具有肿瘤靶向性,并初步优化出PTX-FA-HSANPs的冻干工艺。PTX-FA-HSANPs纳米制剂为靶向型制剂,它能够定向运输到肿瘤细胞的叶酸受体,释放药物达到靶向治疗目的。紫杉醇制成靶向制剂后,针对分子靶点的特异性与靶向性,将在抗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抗癌治疗的主要方向。以叶酸受体为靶点,对开展肿瘤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意义,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