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趋向以及后工业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其理论观点在当代西方社会学界中,独树一帜。
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系统分析和评价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在与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比较中,对后工业社会理论进行解读;在肯定它的理论建树和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它不应过多苛求的历史局限。
本文首先考察了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历史条件和他观察社会的视角,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西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特质的凸显是后工业社会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科技发展、经济成分和职业分布,以及文化变迁,是丹尼尔·贝尔阐发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主要视角。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视角,使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划分,并预见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本文认为,丹尼尔·贝尔所阐释的“后工业社会”及其特征,很好的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社会结构方面的新特点。如:产业结构和工作性质的变化、社会组织模式的变化、利益冲突主体的变化,以及知识处于社会的首要战略地位,大学等科研机构扮演关键的社会角色,知识精英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等等。从社会批判的立场看,后工业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显示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在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必然性。同时,后工业社会理论探索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决策方式。这对解决某些“全球问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选择与社会计划,以及如何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之所以存在所谓的历史局限,主要由于其种种分析方法不能构成科学思考的原则,不符合唯物史观的逻辑,从而不能现实的解决好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这些局限体现在对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划分标准上,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动荡根源的诊断上,还体现在其最终为资本主义开出的拯救药方上。
后工业社会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认识,能够加深我们对资本主义生存逻辑及特征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从而间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判断的科学性,也有效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根源仍然存在于经济领域;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后工业时代社会变革的主体仍然是工人阶级。不仅如此,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还期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首先,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必须跳出以往的理论语境;其次,我们需要注意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待创新,以适应后工业社会新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