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体瘢痕疙瘩(keloid, KD)中是否存在多能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及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两步酶消化法从人的瘢痕疙瘩中分离培养瘢痕疙瘩来源间充质干细胞(keloid-derived mesenchvmal stem cell,KMSCs),观察其贴壁、增殖等生物学特性;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培养细胞的表面标志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以及检测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该细胞CK19、Oct4、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细胞Oct4mRNA的表达情况;实验同时对该细胞进行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以及成脂细胞多向诱导分化能力鉴定。结果:从人的瘢痕疙瘩中分离出间充质样干细胞,原代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或多角形,呈放射状集落样生长,体外培养连续传代后,形态较为均一,排列不规则,以梭形为主;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开始1-2天生长较慢,从第三天左右细胞生长增快,到第8天左右生长进入平台期;细胞周期显示细胞群中有65.18±3.96%的细胞处于G0/G1期,S期的细胞占6.92±1.82%,G2/M的细胞占27.90±2.19%;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分析表明,该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且原代及P3代细胞无明显变化;RT-PCR法检测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4表达呈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间充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多能干细胞标志物Oct4呈阳性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CK19呈阴性表达;多向诱导分化实验显示该细胞可以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体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干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