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考察《钱注杜诗》传播史中暗中流传与突破禁毁两个关键环节(历时线索),揭示清代对《钱注杜诗》学术创见核心成果接受的两个潮流(共时层面),进而深入阐发此过程、潮流所折射之历史蕴涵与学术蕴涵。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清廷禁毁令下《钱注杜诗》暗中流传的三种方式,即《钱注杜诗》底本(吴若本)的暗中翻刻;《钱注杜诗》笺注的暗中征引;《钱注杜诗》的暗中收藏与批校。其中,本文以今国家图书馆藏《钱注杜诗》原刻本即清康熙六年(1667)季振宜静思堂刻《杜工部集》二十六部(包括初印本和后印本)为考察的主要依据,通过对今存《钱注杜诗》原刻本的考察,探讨《钱注杜诗》在清廷禁毁令下发生的暗中收藏与批校,尤其暗中批校,从未经人道。第二章,考述《钱注杜诗》突破清廷禁毁令的过程,即初步突破、决定性突破、全面突破三个阶段。其中决定性突破一节,考察满清文网解纽的关键推动,为太平天国革命及湘军即汉人力量在满清政权内之崛起,此为清廷钱注禁毁令决定性突破之政治背景。清同治七年(1868)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李鸿章《神道碑》称“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公始”)用钱笺本校其《十八家诗钞》,《十八家诗钞》杜诗卷内公开大量援引了包括《沈兵马》笺注在内的钱注,同治十三年(1874)传忠书局初刻《十八家诗钞》,此为钱注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治十一年(1872)四川总督吴棠于成都节署重刻《杜诗镜铨》时第一次附刻张溍《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于《杜诗镜铨》之末,张溍《杜文注解》明确引用并深刻认同钱注学术创见的核心成果,此为钱注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的关键环节之二。《钱注杜诗》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之政治背景、关键环节,从未经人道。第三章,揭示清代《钱注杜诗》接受史的两个潮流。清代公开主流的杜诗学史对钱注学术创见核心内容持否定态度,对《钱注杜诗》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接受。而夏力恕《杜文贞诗增注》及《读杜笔记》迥异时流,表现出对《钱注杜诗》学术创见核心内容的深刻认同,并作出重要发展。本章第二节对夏力恕《杜诗增注》评注之一核心线索、评注所揭杜诗之微旨蕴涵作深入考察,初步挖掘呈露《钱注杜诗》接受史中另一鲜为人知的潜流,此事实、观点,从未经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