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注杜诗》暗中流传与突破禁毁考述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考察《钱注杜诗》传播史中暗中流传与突破禁毁两个关键环节(历时线索),揭示清代对《钱注杜诗》学术创见核心成果接受的两个潮流(共时层面),进而深入阐发此过程、潮流所折射之历史蕴涵与学术蕴涵。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考察清廷禁毁令下《钱注杜诗》暗中流传的三种方式,即《钱注杜诗》底本(吴若本)的暗中翻刻;《钱注杜诗》笺注的暗中征引;《钱注杜诗》的暗中收藏与批校。其中,本文以今国家图书馆藏《钱注杜诗》原刻本即清康熙六年(1667)季振宜静思堂刻《杜工部集》二十六部(包括初印本和后印本)为考察的主要依据,通过对今存《钱注杜诗》原刻本的考察,探讨《钱注杜诗》在清廷禁毁令下发生的暗中收藏与批校,尤其暗中批校,从未经人道。第二章,考述《钱注杜诗》突破清廷禁毁令的过程,即初步突破、决定性突破、全面突破三个阶段。其中决定性突破一节,考察满清文网解纽的关键推动,为太平天国革命及湘军即汉人力量在满清政权内之崛起,此为清廷钱注禁毁令决定性突破之政治背景。清同治七年(1868)两江总督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李鸿章《神道碑》称“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公始”)用钱笺本校其《十八家诗钞》,《十八家诗钞》杜诗卷内公开大量援引了包括《沈兵马》笺注在内的钱注,同治十三年(1874)传忠书局初刻《十八家诗钞》,此为钱注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治十一年(1872)四川总督吴棠于成都节署重刻《杜诗镜铨》时第一次附刻张溍《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于《杜诗镜铨》之末,张溍《杜文注解》明确引用并深刻认同钱注学术创见的核心成果,此为钱注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的关键环节之二。《钱注杜诗》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之政治背景、关键环节,从未经人道。第三章,揭示清代《钱注杜诗》接受史的两个潮流。清代公开主流的杜诗学史对钱注学术创见核心内容持否定态度,对《钱注杜诗》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接受。而夏力恕《杜文贞诗增注》及《读杜笔记》迥异时流,表现出对《钱注杜诗》学术创见核心内容的深刻认同,并作出重要发展。本章第二节对夏力恕《杜诗增注》评注之一核心线索、评注所揭杜诗之微旨蕴涵作深入考察,初步挖掘呈露《钱注杜诗》接受史中另一鲜为人知的潜流,此事实、观点,从未经人道。
其他文献
总体性即整体性、完整性,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中有着深刻的总体性认知。本文通过系统剖析批判以往落后、过时的大众生态观和严峻的社会生态现实,以论证马克思总体性生态文明
介绍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隧道周边位移为例,说明应用MATLAB实现BP神经网络的预测。
利用价格信号与激励机制的需求响应项目可以为智能电网及电力市场运行构建可靠、高效与稳健的反馈机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智能电网的兴起,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
杨、张定计张永与杨一清等率兵出征朱真鐇,虽然未打仗,但这一去却获得了事件发生的第一手材料。朱真鐇的“讨刘檄文”是对付刘瑾的最有力的法宝,这些材料会使朱厚照擦亮眼睛,刘瑾
青年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在其人的发展理论中揭露了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情态,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
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采购了有声读物音频资源,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读者需求、展现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方式。文章在介绍学界关于有声读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
《菜根谭》是一本融会三教思想的晚明清言小品文集。它历来被视为谈处世修身的经典作品。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前人研究多从哲学思想、处世智慧以及用人谋略、挫折教育等方面入
日前,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排停车位上,30多辆车被交警挨个贴上了罚单。这些车明明停在停车位上,为何还被贴罚单呢?执法的交警解释说,这些停车位是山寨停车位。果然,车主们仔细看才发
报纸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诗人曾卓是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他一贯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诗歌意象的营造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曾卓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以往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文人,他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在清初文坛负有很高声望。他在诗、词、文诸方面皆有造诣,曾在康熙初期领袖京师文坛。本文选取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