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性同期造山带是连接超大陆中各陆块的重要纽带,其造山带信息可经剥蚀-沉积系统保存于这些陆块的陆源沉积记录中。从源汇关系新视角,研究华南地块自形成后最早一套沉积记录——南华系-奥陶系,不仅可丰富地质资料、澄清古地理认识争议,而且可通过辨析造山带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华南地块在同期全球构造体系中的位置。基于野外广泛调查及获得的来自华南地块南华系至奥陶系中部新素材,本文进行了锆石U-Pb-Hf同位素及几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南地块南华纪和早古生代动态构造古地理重建”(项目号:412302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性同期造山带是连接超大陆中各陆块的重要纽带,其造山带信息可经剥蚀-沉积系统保存于这些陆块的陆源沉积记录中。从源汇关系新视角,研究华南地块自形成后最早一套沉积记录——南华系-奥陶系,不仅可丰富地质资料、澄清古地理认识争议,而且可通过辨析造山带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华南地块在同期全球构造体系中的位置。基于野外广泛调查及获得的来自华南地块南华系至奥陶系中部新素材,本文进行了锆石U-Pb-Hf同位素及几何形态学以及沉积指向与硅质碎屑组分等的分析、统计;进而,结合前人资料,开展了源汇分区及古地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2件样品4480颗锆石的分析结果显示,锆石U-Pb年龄(除样品成岩后的变质年龄外)为3731~487 Ma,176Hf/177Hf比值为0.280347~0.282764,εHf(t)值及Hf-TDM2范围分别为-41.4~+13.8与4.3~0.8 Ga;具碎屑锆石样品两分区特点,其一为扬子地块东南缘南部(赣东北-浙西北)及华夏地块东北部(赣中之东部-闽西北)地区,样品特征:年谱曲线呈单峰式,主峰值833~738 Ma(除一件样品为880 Ma外),Hf-TDM2集中于3.0~1.9 Ga,绝大多数锆石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南华系-震旦系)或圆状-次圆状(寒武系-奥陶系下部);其二为华夏地块的赣中之西部、赣南-闽中闽东南等地区,样品特征:年谱主峰值984~940 Ma,Hf-TDM2集中于2.2~1.7 Ga,绝大多数锆石为圆状-次圆状;此外,三件来自皖南、赣中之西北缘及闽中地区的样品,年谱主峰值789~753 Ma;还有一件来自闽中地区的样品,其年谱主峰值518 Ma,绝大多数0.65~0.5 Ga年龄锆石为自形-半自形晶、其他为圆状-次圆状。(2)5类98组沉积指向性构造特征表明,沉积物搬运及沉积层滑塌方向分三组且分布于不同的地区:SW-SSW-SSE-SE方向(扬子地块中部-东南缘北部、华夏地块之萍乡及闽西北),NW-NNW-NNE-NE方向(扬子地块东南缘南部、华夏地块的赣中之西部及赣南-闽中闽东南)以及SWW-NWW(华夏地块的赣中之东部);此外,浙西北1组同沉积褶皱的特征指向SWW-NWW或SEE-NEE方向、2组岩相横向变化接触带的特征指示扬子地块东南缘南端的NW方向为相对深水相方向。(3)61件样品163枚薄片的长石、石英及岩屑组分统计结果显示,扬子地块东南缘北部的硅质碎屑源区可能为稳定克拉通,扬子地块东南缘南部以及华夏地块东北部与萍乡地区的硅质碎屑源区均为再旋回造山带,华夏地块赣中之西部及赣南-闽中闽东南之硅质碎屑源区兼具再旋回造山带及稳定克拉通特征。(4)综合上述三项研究结果及前人资料,特别是碎屑锆石U-Pb年龄(29400组)与Hf-TDM2(8500组)资料,华南地块南华纪-奥陶纪中期沉积可作三分源汇区划,分别是:(1)东江南-北武夷源–汇区,包括扬子地块东南缘南部及华夏地块东北部,以碎屑锆石年谱主峰值域0.9~0.7 Ga以及Hf-TDM2峰值域2.6~2.0 Ga、1.6~1.0 Ga与3.2~2.7 Ga等为特征;(2)南岭-南武夷源–汇区,包括除东北部以外的华夏地块,以碎屑锆石年谱主峰值域1.2~0.9 Ga及Hf-TDM2峰值域2.4~1.6 Ga为标志;(3)泛扬子源–汇区,包括除东南缘南部以外的扬子地块,以碎屑锆石年谱主峰值域0.9~0.7 Ga且具次峰2.0 Ga和/或2.5 Ga(该源–汇区中-东部)、Hf-TDM2峰值域3.5~3.0 Ga和/或2.0~1.1 Ga为特征。三者交界带分别大致位于峡江-石城-泰宁-顺昌-政和-龙泉一带、浙皖两省交界及其东西两端延伸的地带,以及马关-城步-新宁一线与大新-永福-萍乡一线之间。(5)在南华纪-奥陶纪中期,现今大陆范围的华南地块东-中部由四个古地理单元组成且其南东毗连一未知古陆。自北向南,分别是:(1)扬子台地;浙赣皖盆地(东部)及湘赣桂粤盆地(西部),前者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且其北、南两侧盆底相向倾伏;后者包括扬子地块中部南缘及华夏地块中-西部,其北西、南东两侧盆底相向倾伏;(3)浙闽陆(东部),大致位于华夏地块东北部赣闽浙交界带及其以东的浙中地区,是华夏地块中唯一长期存在的已知剥蚀区;(4)赣闽浙盆地(东部),位于华夏地块东南部,其南东侧盆底朝NW-N-NE方向倾伏;(5)未知古陆,是华夏地块以及扬子地块南部边缘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提供者,曾经历Grenvillian期及Pan-African期构造-岩浆作用。(6)在新元古代早期,华夏地块可能是Rodinia边缘组成部分,相邻于澳大利亚-东南极的西北侧。在Pan-African期,华南地块可能是East Gondwana边缘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华夏地块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相邻。
其他文献
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发育受到众多机制的调控,在其中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调控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其在大脑皮层发育中的作用近来已经收获了广泛关注,很多蛋白激酶都被证实在大脑皮层发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与此相对的,调控蛋白质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其在大脑皮层中的作用则一直并不明确。其实,与蛋白激酶相比,蛋白磷酸酶底物更加广泛,其在细胞活动中的作用也更加多样,而很多细胞活
有机室温磷光(organic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与有机长余辉(organic 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OLPL)材料在信息加密防伪、生物成像、白光照明、水氧传感、有机电致余辉器件和圆偏振发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对有机磷光材料或者有机长余辉材料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磷光量子产率的同时提高磷光寿命。在过去的几十年
目的:(1)系统地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特异血清microRNAs(miRNAs)的表达特征;探讨IS和TIA患者特异血清miRNAs的临床应用价值;(2)证实miR-23b-3p和miR-29b-3p与预测靶基因之间的靶向关系,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参与的分子调控网络和具体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混合血清样本Taq Man低密度芯片初筛以及单个血清样本的实
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宽禁带半导体,β-Ga2O3具有超宽带隙(~4.9 e V)、高击穿电场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在光电材料和功率器件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纳米结构的β-Ga2O3材料同时具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优势和纳米材料的特征,并且能够表现出薄膜结构所不具备的新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在气敏传感器、紫外探测器、微型光电子器件和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关于β-G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絮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疾病通常是由于蛋白质质和量的改变导致的细胞功能絮乱,最终引起的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异常工作。在分子生物学中,与疾病相关的生物表征、关联性问题等研究在疾病分析、诊断和疾病治疗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方法能够得到较为准确且置信度高的实验结果,但实验成本高、效率较低且无法验证所有可能的样本。而基于计
背景:T细胞过度活化和克隆扩增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进程中常见的免疫失衡现象,在自身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度活化T细胞衰老可能是SLE发病进程中抑制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机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SLE取得较好疗效,但其对T细胞衰老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hUC-MSCs在治疗SLE中对CD4+T细胞衰老的具体作用,深入探讨hUC-MSCs对C
在特定的有机半导体中,单线激发态的能量大约是三线激发态的两倍,单个单线态激子可以转换成一对三线态激子,也即单线态裂分过程。单线态裂分实现了光电转换量子效率的倍增,原则上能将单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能量效率的理论极限从33%提高到45%。单线态裂分已被成功引入原型器件结构中实现了特定波段光电转换的效率提升。为进一步实现实用化,设计和合成合适的单线态裂分材料,我们亟需理解单线态裂分的物理机制。一般认为
新文化史学是批判与质疑新史学而产生的史学潮流,它注重文化的解读与阐释。新文化史学的研究理路为教育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并提供了诸多启示。教育史学研究的转向路径为:研究对象下移到普通民众;研究领域拓展得更为广域丰富;研究方法注重跨学科采借;表达方式转为生动形象的叙事;史料来源变为多元化搜集。这些路径转向也是教育史研究摆脱自身困境的应对之措。
锕系元素的成键和反应性研究对未来核能的发展、核废料的循环利用及理解f区元素的成键本质至关重要。贫铀(238U)是一种稳定的锕系金属核素。因此,化学家常以金属铀配合物为模型,来探究锕系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进入21世纪以来,金属有机铀化学实现了快速发展,一系列铀化合物在催化、小分子活化、单分子磁体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性能。众所周知,配体对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发现基于不同配体的金属铀配合物具有不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因各种疾病或病理因素导致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病人的首要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PN长期实施可导致糖代谢紊乱,主要表现是血糖稳定下降,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传统观念认为PN时高血糖和低血糖分别是由于机械性输注含糖物质和胰岛素不当使用、PN突然停用所致。然而,PN糖代谢紊乱缺乏进一步的机制探索。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