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鲢是我国淡水主养鱼类之一,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缺乏选种保种技术,导致鲢的优良种质退化。雌核发育是快速建立纯系得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鲢的人工雌核发育近交系。为了检测雌核发育鲢的遗传特点,我们进行了同工酶和微卫星标记的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平平板电泳法研究了雌核发育近交FⅠ系、Ⅱ系、野生鲢、普通鲢和鲤的肌肉蛋白以及肝、肾、心、眼和肌肉5种组织的酯酶(EST)和乳酸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鲢是我国淡水主养鱼类之一,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缺乏选种保种技术,导致鲢的优良种质退化。雌核发育是快速建立纯系得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鲢的人工雌核发育近交系。为了检测雌核发育鲢的遗传特点,我们进行了同工酶和微卫星标记的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平平板电泳法研究了雌核发育近交F<,1>Ⅰ系、Ⅱ系、野生鲢、普通鲢和鲤的肌肉蛋白以及肝、肾、心、眼和肌肉5种组织的酯酶(EST)和乳酸脱氢酶(LJDH)。比较发现:(1)雌核发育鲢近交F<,1>Ⅰ系、Ⅱ系和野生鲢的同工酶谱基本一致,鲤明显区别于鲢;(2)从酯酶图谱可发现,雌核发育近交鲢F<,1>Ⅱ系的群体内有多态现象,肝、肾、肌肉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0.6000、0.3333、0.5000,遗传杂合度分别为O.7485、0.6622、0.1139;(3)肝脏的乳酸脱氢酶中出现C带,且C带表现多态性。(4)没有发现能区别鲢群体的遗传标记。
利用鲢的微卫星引物,对雌核发育鲢近交F<,1>Ⅱ系和野生鲢、雄鲤进行了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分析。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凝胶电泳检测等一系列分子操作技术,分析了3个群体在37个微卫星位点上的群体遗传变异,包括有效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比例、群体杂合度、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固定指数、群体间遗传距离等,并用UPGMA法对3个群体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鲤在25个微卫星位点上产生了特异性扩增产物,说明这25对引物对鲤和鲢具有通用性。(2)37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5个表现多态性。野生鲢和II系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是78.38%和75.68%,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是0.5108和0.507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是4725和0.4004,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是0.834.8和0.6370,表明Ⅱ系的遗传多样性比野生鲢低。(3)固定指数的Fst表明有93.25%的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大。(4)在BL75位点上,Ⅱ系达到纯合状态。(5)没有发现雌核发育的异精效应。
本研究结果没有找到雌核发育近交F<,1>来源于父本的特异标记;雌核发育鲢近交Ⅱ系的遗传多样性比野生鲢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其他文献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对我国农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为主。虽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地控制了害虫的种群密度,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对环境、生态以及养蚕业和养蜂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亟需环境友好和物种特异的新方法。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理想的新一代生物防治方法,而对于美国白蛾遗传调控的
土壤盐渍化作为世界环境难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农林业的发展。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盐碱地的造林树种之一,其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刺槐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其耐盐性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于我国北方四个盐渍化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为了获得具有替代抗生素潜力的益生菌,本研究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酸型菌株(HY2),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抑菌实验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证实,经16srDNA技术鉴定,该菌株与肠系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具有高的同源性,同时,经过抑菌实验确定该菌株为抑菌型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肠系膜明串珠
本文为了探究灵芝多糖在饲料中添加的最适添加量以及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可行性,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提取液添加到饲料中,研究添加不同梯度灵芝多糖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血清非特异免疫酶活的影响,确定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灵芝多糖提取液作的最适宜添加量,以及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适宜浓度的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研究这几种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
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养殖区域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许氏平鮋的病害也日益严重。但是,许氏平鮋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却非常有限,这严重阻碍了其病害防治的研究进程。基于此,本论文深入研究了许氏平鮋C型凝集素SsCTL4基因和补体组份SsC1qDC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C型凝集素(CTL)作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海岸水域。1988年引入我国,繁育技术突破后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我国对虾养殖的首位。该虾具有广泛的耐盐性,可在几乎纯淡水至盐度78的的水体中存活。我国沿海或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高盐水体,经过生产实践摸索及试验研究表明这些水域可以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盐度是易变化的水质因子之一,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
帕隆藏布是雅鲁藏布江左岸一级支流,其水能资源储量居于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首,然而关于帕隆藏布的鱼类多样性研究却鲜有耳闻。传统的鱼类多样性调查方法往往费时费力且目标捕获率较低。环境DNA(environment DNA, eDNA)技术是近年来替代传统生物调查方法的一种新型工具,具有省时省力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分别使用传统捕捞方法和eDNA技术对帕隆藏布的鱼类多样性进行探索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鱼类增殖养护是人类应对渔业资源衰退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之一,而标志放流是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科学开展的基础。当前鱼类标志放流关键环节缺乏系统研究,不同标志方法、标志鱼规格缺乏规范标准的对比方法。本文以我国重要增殖放流鱼类——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latus)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开展了传统标志技术(T型标志)的标志操作步骤优选研究,筛选出了最佳的标志操作组合。并进一步分析了适宜应用T型标志的黄鳍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现代作物保护中增长最快的一类广谱内吸性杀虫剂。而中国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最大生产和出口国。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生产量及使用量逐年增加,其对我国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日益突显。本研究通过虹吸速率测定、组织切片、酶活检测、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讨了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对中国底栖双壳类本地种河蚬的行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河蚬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μg/L,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或等于200bp且不编码蛋白质的RNA,早先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基因表达中的“噪音”,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者逐渐加深了对与lncRNA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在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功能的lncRNA被发现及研究,针对lncRNA的研究也逐渐变多。lncRNA在不同的物种中的进化保守性较低,具有较大的物种差异性,在生命体中的大部分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