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水湖位于上海南汇区临港新城主城区内,于2003年完成挖掘并蓄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湖,其面积与杭州西湖面积相当。它作为一个新建的人工湖泊,承担着临港新城防汛排涝、置换水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对于塑造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地区小气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于2006年至2007年对滴水湖的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分析了滴水湖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通过理化因子评价指数和生物评价指数对滴水湖的水质作了初步的生态学评价,为滴水湖的水质保护和未来旅游开发提供了生物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滴水湖共鉴定浮游动物16科22属45种,其中轮虫有8科14属32种,桡足类有5科5属9种,枝角类有3科3属4种。
2、滴水湖浮游动物种类数在秋季最多,春季最少;轮虫种类数变化幅度较大,桡足类变化较平缓,枝角类仅在夏秋季有极个别种类出现。轮虫的种类数变化决定了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变化。
3、滴水湖浮游动物数量生物量变动范围为81-18161个/L,总平均数量生物量为2697个/L其中轮虫数量生物量变动范围0-17939个/L,总平均数量生物量为2175个/L,占总量81%,桡足类数量生物量变动范围28-2266个/L,总平均为522个/L,占19%;枝角类数量生物量极少,仅为2个/L。浮游动物重量生物量变动范围为0-14.09m/L,总平均为3.40mg/t,。其中轮虫重量生物量变动范围0.27-10.98mg/L,总平均重量生物量为1.21mg/L,桡足类变动范围在0.06-6.08mg/L,总平均为2.18mg/L,枝角类变动范围在0-0.09mg/L,总平均为0.01mg/L,分别占总重量生物量的35.6%、64.1%和0.3%。轮虫数量生物量对整体数量生物量的贡献最大,桡足类和轮虫的重量生物量共同决定了浮游动物总重量生物量的大小。
4、滴水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呈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变化趋势。
5、滴水湖的轮虫优势种分别有以下5种: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complex)、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 mtermedi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疣毛轮虫(Synchaeta sp.)和十字龟甲轮虫(Keraatella cruciformis);桡足类优势种有1种: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枝角类优势种有1种: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是滴水湖代表性浮游动物。
6、2007年滴水湖浮游动物变化趋势与D港、C港更为类似,且滴水湖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优势种变化与C港一致,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则与D港类似。
7、水温是影响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鱼类的影响。
8、通过滴水湖浮游动物优势种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可知,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同TP呈极显著正相关;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complex)同DO呈显著负相关;中型六腕轮虫(Hexarthraintermedia)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同TP呈极显著正相关;疣毛轮虫(Synchaeta sp.)同水温呈负相关;十字龟甲轮虫(Keraatella cruciformis)同TN呈显著正相关;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同盐度和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同透明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同水温呈显著负相关。
9、通过理化因子评价指标和生物评价指标对滴水湖水质状况得到的结果均是滴水湖水质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2007年水质要好于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