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同性恋的法律的背景下,关注同性恋现象和她们与家庭、社会的冲突,不仅关系到女同性恋者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异性恋在社会性别选择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同性恋却只是一个被社会大众忽略的盲点,两者的地位极为悬殊。关注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研究她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行为,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确定研究内容时,笔者先对女同性恋群体作了探索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群体的生存状况提出两个研究假设:(1)女同性恋群体在我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度较低;(2)性与生殖分离的心理意识是导向女同性恋行为的心理动因。本文在对国内外酷儿理论(关于同性恋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采取偶遇抽样方法对女同性恋者进行个案访谈。基于同性恋群体大多以化名的方式隐藏于网络之中这一特殊性,同时通过网络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女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剖析。在研究的后期阶段,通过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继续对女同性恋群体的心理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验证了笔者的假设。 本文主体部分是对女同性恋现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酷儿理论的梳理引出本文的主题,并指出女同性恋现象在古今中外社会中都有存在的历史与现实。通过对女同性恋现象在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女性主义、人性等方面进行的多维视角分析,对女同性恋的成因进行了说明,并提出女同性恋现象具有性别上的特殊性。在分析过程中通过人性论的视角探讨女同性恋现象,不失为一种创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利用个案访谈和网络调查的资料,分析了女同性恋的情感和性生活、女同性恋文化的传播途径、女同性恋面临的家庭和社会压力、不完善的婚姻政策以及影视作品中的女同性恋现象,从多方面阐述了女同性恋的心理和行为状况。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结合社会现实由女同性恋所处地位较低的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的思考,提出了女同性恋心理健康、同性婚姻合法化、建立反歧视法以及同性恋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观点。通过对女同性恋群体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希望女性酷儿现象能够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