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CD24和乙酰肝素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复发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建立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其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一附院2008年1月~2011年8月间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切除组织石蜡标本且临床资料完善者60例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10例来自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患者经膀胱手术所取膀胱黏膜组织,所有标本均经蚌埠医学院一附院病理科证实。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D24和乙酰肝素酶在上述二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二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有无复发及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1.CD24主要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其阳性例数为38例,阳性率为63.3%,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仅1例表达,阳性率为10%。不同病理分级G1、G2、G3组的CD2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4/14)、70.0%(21/30)、81.3%(13/16)。G3组CD24表达明显高于G1组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1<0.05)。G1组CD24阳性表达率与G2组CD24阳性表达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5.10,P=0.24>0.05)。G2组CD24阳性表达率与G3组CD24阳性表达率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4>0.05)。CD24在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χ~2=3.86,P=0.049<0.05)。CD24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χ~2=6.46,P=0.01<0.05)。CD24在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χ~2=5.75,P=0.017<0.05)。CD24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2.乙酰肝素酶主要表达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的细胞质内,其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41.7%,在正常膀胱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不同病理分级G1、G2和G3期肿瘤中其阳性表达分别为14.3%(2/14)、40.0%(12/30)和68.8%(11/16)。G3组乙酰肝素酶表达明显高于G1组有统计学意义(χ~2=5.36,P=0.021<0.05)。G1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与G2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84,P=0.17>0.05)。G2组膀胱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与G3组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χ~2=2.11,P=0.15>0.05)。乙酰肝素酶在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χ~2=6.09,P=0.01<0.05)。乙酰肝素酶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χ~2=8.45,P=0.03<0.05)。乙酰肝素酶在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也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χ~2=11.76,P=0.001<0.05)。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和乙酰肝素酶表达呈正相关(r=0.362,P=0.004<0.05)。结论:1.CD24、乙酰肝素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且在浸润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非浸润性、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无复发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说明CD24、乙酰肝素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转移以及复发均密切相关。CD24、乙酰肝素酶有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标志物及判断转移、复发的指标。2.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24和乙酰肝素酶均呈高表达,二者和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及转移复发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D24和乙酰肝素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共同表达可以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及预后,可作为新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标志物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CD24和乙酰肝素酶有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基因治疗的靶点,为利用基因相关技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