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
阐明肠上皮细胞模型(Caco-2细胞)在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感染后的生物学功能改变,包括单层细胞的完整性和通透性、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TJ)蛋白、F-actin的表达变化及乳酸菌对EIEC感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阐明乳酸菌对EIEC对Caco-2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
研究方法:
1、建立单层Caco-2细胞感染模型;单层上皮细胞极性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采用免疫金标记及电镜观察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位置和超微结构。
2、实验分组:正常组、感染组、乳酸菌处理组、庆大霉素处理组。用Millipore ERS电阻仪测定单层细胞跨膜电阻值(TER)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甘露醇溶液的透过率间接反映单层细胞的通透性;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方法观察紧密连接(TJ)相关蛋白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 JAM-1蛋白,ZO-1蛋白的分布和超微结构变化; FITC-phalloid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F-actin的表达变化;采用基因芯片分析各实验组间基因表达的差异;采用2D电泳分析各实验组间蛋白的差异表达,并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碱性磷酸酶染色后发现,肠道上皮样细胞Caco-2呈单层分布,具有明显的极性。免疫胶体金及电镜观察发现,紧密连接结构位于相邻上皮细胞间的顶端,间隙大小约25~38nm。
2、EIEC感染Caco-2细胞后,单层细胞的TER值和甘露醇的透过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而经乳酸菌处理后,TER值升高趋缓且甘露醇的透过率降低,处理组、感染组间与正常组比较,P<0.05。
3、EIEC感染后,相邻Caco-2细胞间TJ结构遭到破坏,TJ相关蛋白(Claudin-1蛋白,Occludin蛋白, JAM-1蛋白,ZO-1蛋白)的表达亦减少;而乳酸菌处理后可以减轻EIEC引起的TJ结构受损,相关蛋白表达增多。
4、EIEC感染后,细胞骨架F-actin遭到破坏,而乳酸菌处理后F-actin的表达明显增多。
5、基因芯片分析各实验组间基因表达后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137组,其中94组下调,43组上调;乳酸菌处理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91组,其中39组下调,52组上调;庆大霉素处理组基因表达有差异的共138组,其中38组下调,100组上调;单纯乳酸菌处理后,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5组,其中9组下调,5组上调;进行差异基因分析。
6、经2D电泳分析各实验组间蛋白表达后发现:感染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表达的蛋白有30个,其中11个表达减少,19个表达增多;乳酸菌处理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表达的蛋白有25个,其中11个表达减少,14个表达增多;乳酸菌处理组与感染组相比,差异表达的蛋白有15个,其中5个表达减少,10个表达增多;采用MALDI-TOF进行蛋白鉴定分析。
结论:
EIEC感染后可引起肠道单层上皮的完整性、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和细胞内骨架的破坏,而乳酸菌黏附于肠上皮样细胞Caco-2后,可以抑制EIEC引起的单层细胞完整性破坏,改善紧密连接的结构变化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分布。应用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质谱技术初步筛选了与乳酸菌抑制EIEC感染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为阐明其作用途径提供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