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情感发展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人类逐步解放自己的情感的历程恰恰体现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从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个角度可见一斑。个人的自觉意识总是会受到统治阶层的压迫,受到社会庸俗情感的抵制以及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限制和人自身认识的局限,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然,最典型的就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起—落—起这种人自身情感觉醒的曲折变化。
情感体验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起点。情感在心理—文化结构中长期占据核心位置,并支配着文化的发展。它是组织化的情绪,被意识到的感情以前理性的反思,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因此研究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中的情感的自觉行为对探讨当下文化及艺术的反叛精神十分必要。
古代西方的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提倡人性和个体意识的。在古希腊当时的泛神论文化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人性化的神的情感。与中国封建社会所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有些类似。西方的中世纪所允许的只能是宗教情感的存在。经过近千年的人性压迫之后,文艺复兴点燃了从神性的宗教的情感向人性情感转变的火光,当时的艺术现象可以作为这种情感回归的鉴证。从文艺复兴之后,艺术逐渐倾向于资产阶级的世俗情调,直到表现主义的出现,才将个体经验作为对主流社会情感的反叛来表现。情感的自觉使艺术不再是为满足审美的感官娱乐,而是建构一个经验来导引大众。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迫使个体对既成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某些禁忌的重新思考。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20世纪60年代。
在60年代全世界的反文化运动中,以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影响最长,波及范围
最广。“嬉皮士”运动是一种青年情感的集体爆发,它是物质的丰富与精神上的压抑(这种压抑是由带来物质现代化、工业化的体制对个体情感的压抑)之间的冲突。个体选择了以反文化方式进行反抗。这种反文化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青年文化。
中国的青年情感的自觉行为源自对文革中集权对个体情感的压制的反抗。伤痕美术等艺术形式与所谓“青春残酷”的文化现象代表着中国两代青年情感自觉行为的不同症结。
艺术的发展就是人类情感自我解放反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