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对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进行研究。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场阈值上非次序双电离对周期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关系;二是通过轨迹分析,研究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过程中的关联电子的微观动力学及其关联特性。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周期量级激光脉冲驱动的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所得结果表明,随载波包络相位φ的增加,具有不对称双峰结构的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重心从负动量转移到正动量,并且φ每改变π时Ar2+离子的纵向动量呈现相反的分布。在重碰撞过程中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势发生变化后,计算得到的Ar2+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随载波包络相位的变化与实验结果[Phys.Rev.Lett.93,263001(2004)]定量一致。根据上述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测量载波包络相位的更为简便的方法。利用三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碰撞阈值下氩原子的非次序双电离。计算结果表明,关联电子末态纵向动量主要分布在二、四象限,且在原点附近几乎没有分布;Ar2+离子末态纵向动量谱在零动量附近呈单峰结构。上述结果与实验结果[Phys.Rev.Lett.101 053001(2008)]定量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碰撞阈值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的微观物理机制在不同激光强度下是不相同的。当激光强度I=0.7×1014W/cm2时,一次碰撞主导重碰撞过程。而当I=0.4×1014W/cm2时,多次碰撞占主导。另外,在碰撞阈值下,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作用,对碰撞前后电子的微观动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关联电子末态动量分布。它延迟了电子的电离时间,进而影响末态关联电子的动量关联特性,使电子-电子背靠背散射(反关联)占主导地位。并且,统计结果显示,背靠背散射的比率并不随激光强度的减弱而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