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i_w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具有独特的价值。由于混龄班级幼儿年龄各异,能力不同,不同年龄幼儿间的交流与交往对其社会性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在武汉市A幼儿园随机选取三个混龄班和三个同龄班(小、中、大各一个班)发放《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家长版)发现,混龄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共情与助人维度的发展显著好于同龄班幼儿。而助人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面发展的范畴。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无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还是从幼儿个体的成长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前期调查,研究者随后在A幼儿园随机选取三个混龄班和三个同龄班一共204名幼儿为观察对象,通过采用自编的《幼儿助人行为观察记录表》对幼儿的助人行为进行观察,重点考察幼儿助人行为数量、助人者的性别、助人情境、助人对象、助人起因、助人动机、助人情绪、助人类型、助人策略、助人结果、助人对象反馈、教师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反应等方面。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存在一些共同之处:(1)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助人行为增多;(2)不同性别幼儿的助人行为无显著性差异;(3)幼儿助人行为发生最主要的情境是生活活动情境;(4)幼儿帮助他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要求;(5)不同助人动机幼儿的助人行为无显著性差异;(6)幼儿助人时的积极情绪显著多于中性情绪和消极情绪;(7)幼儿主动助人显著多于被动助人;(8)体力帮助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策略;(9)幼儿助人行为事件顺利解决的情况显著多于未顺利解决的情况,助人者满意的情况显著多于不满意的情况,受助者满意的情况显著多于不满意的情况。与此同时,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差异明显:(1)混龄班幼儿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同龄班;(2)混龄班游戏活动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学习活动情境,而同龄班学习活动情境中发生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游戏活动情境;(3)混龄班幼儿最主要的帮助对象是同性同伴,而同龄班幼儿最主要的帮助对象是教师;(4)同龄班幼儿因教师要求而产生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混龄班,而混龄班幼儿因同伴遇到学习、生活自理、物品匮乏、人际交往、身体等问题而产生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同龄班;(5)混龄班幼儿助人时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显著多于同龄班,而同龄班幼儿助人时的消极情绪多于混龄班;(6)混龄班幼儿主动助人显著多于同龄班,而同龄班幼儿被动助人显著多于混龄班;(7)同龄班幼儿使用的体力帮助策略多于混龄班,而混龄班幼儿使用的语言提醒、物质帮助、求助他人、心理帮助等策略多于同龄班;(8)混龄班幼儿助人行为事件顺利解决、助人者以及受助者满意的情况多于同龄班,而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事件未顺利解决、助人者以及受助者不满意的情况多于混龄班;(9)混龄班幼儿助人对象反馈中的积极反馈显著多于同龄班,而同龄班幼儿助人对象反馈中的无反馈和消极反馈多于混龄班;(10)混龄班教师在场注意积极反馈、不在场、以及在场未注意的情况显著多于同龄班,而同龄班教师在场注意无反馈和在场注意消极反馈的情况多于混龄班。进一步分析发现,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存在相似的原因包括:幼儿自身因素(如能力、成熟等)、教师因素(如教师的选择、控制等)。引起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编班形式、一日作息时间安排、助人反馈、教师因素(如教师的角色、管理方式、师幼互动、教育方式、助人意识等)。因此,教师应该从为幼儿提供混龄交往的机会、采用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及时给予恰当的积极反馈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期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产品开发的门槛逐渐降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逐步延伸到了教育教学的诸多层面。在幼儿教育领域,近几年相关幼
期刊
学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屡创新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员、人才管理的基层主力军,研究生辅导员的相关研究得到近年来较多学者的支持。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清中维生素A(Vitamin A,VA)、维生素D(Vitamin,VD)水平及其与抽动症状严重程度、临床类型之间的关联,为更好地防治TD提供依据。方法:选
当前,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里,综合性和创造性艺术理念深入人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