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兴安岭林区地处高纬度,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也是中国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之一,是温带北部以阔叶红松林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区,在北温带森林类型中以其建群种独特、物种多样性而著称。小兴安岭地区植被和土壤的固碳功能潜力巨大,在中国森林碳汇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为温室气体碳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科学、可靠的土壤碳储存能力与潜力清单具有重要的社减排提供重要保障。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会、政治、生态和经济意义。本文选择小兴安岭地区12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SOC)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类型法对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SOC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下SOC的分配规律及其与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并对小兴安岭地区土壤总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和孔隙度。小兴安岭地区土壤容重A层为0.30—0.82g/cm3,其中落叶松林为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云冷杉林最低;B层为0.67—1.33g/cm3,其中落叶松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白桦林最低。A层和B层均为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2)小兴安岭地区土壤毛管持水量A层为64.89%—211.03%,其中云冷杉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低;B层为33.34—134.34%,同样为云冷杉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低。饱和持水量A层为78.35%—276%,其中云冷杉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低;B层为36.35%—147.95%,同样为云冷杉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落叶松林最低。(3)小兴安岭地区土壤毛管孔隙度A层为47.37%—59.53%,其中云冷杉林最高,枫桦次生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51.90%;B层为40.52%—71.40%,同样为云冷杉林最高,枫桦次生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52.35%。非毛管孔隙度A层为8.86—21.96%,其中枫桦次生林最高,针混杂木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16.26%;B层为3.73—15.00%,其中枫桦次生林最高,落叶松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12.77%。总孔隙度为A层为60.48%79.27%,其中云冷杉林最高,针混杂木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68.16%;B层为47.08%79.20%,其中云冷杉林最高,落叶松林最低,阔叶红松林为65.11%。(4)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下的SOC含量,A层为69.60—164.28g/kg,其中白桦林最大(164.28g/kg),枫桦次生林最小(69.60g/kg),阔叶红松林为124.04g/kg;B层为26.18--134.83g/kg,其中白桦林最高(134.83g/kg),山杨次生林最低(26.18g/kg),阔叶红松林为84.00g/kg。SOC密度在A层为4.82--20.86kg/m2,其中落叶松林最高(20.86kg/m2),云冷杉林最低(4.82kg/m2),阔叶红松林为14.34kg/m2;B层为1.60-24.71kg/m2,其中落叶松林最高(24.71kg/m2),而山杨次生林最低(1.60kg/m2),阔叶红松林为8.81kg/m2。土壤碳氮比(SOC/TN)在A层为18.5425.84,其中云冷杉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枫桦次生林最低;B层为17.05—26.43,其中白桦林最高,阔叶红松林次之,枫桦次生林最低。(5) A层中,土壤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性碳分别为0.65—1.84g/kg、27.78—62.44g/kg和37.14—111.82g/kg,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93—2.01%、22.5147.26%和50.72—76.24%。平均驻留时间分别为9—24天、4—41年和90年。B层中,土壤活性碳、缓效性碳和惰性碳分别为0.51—1.89g/kg、13.30—39.86g/kg和11.96—85.13g/kg,分别占总有机碳的0.86—3.51%、30.55—50.82%和45.67—67.83%,平均驻留时间分别为10—37天、10-28年和90年。(6)影响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SOC的因素主要为土壤容重,在我们的研究中,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其它五种群落类型的土壤容重均与SOC含量有相关关系,其中阔叶红松林相关性最大,R2=0.5995,白桦林次之,R2=0.4381,其它五种群落类型相关性较小,R2=0.2706。凋落物对不同群落类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白桦林的影响较大,R2=0.3059,对其它群落类型的直接影响较小。海拔对SOC含量的影响较小。(7)小兴安岭地区森林土壤总面积为285.84×104hm2,SOC总贮量为898.14×109t。其中混杂木林SOC贮量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小兴安岭SOC总贮量的36.69%,山杨次生林SOC贮量所占比例最小,仅占SOC总贮量的0.21%。SOC贮量大小顺序与其在小兴安岭的分布面积大小顺序一致,为针混杂木林>白桦次生林>落叶松林>云冷杉林>枫桦次生林>阔叶红松林>山杨次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