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不同扫描技术方案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并发症的CTA表现及其鉴别要点。(2)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CTA检查技术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归纳检查技术要点。材料与方法:运用信息化系统收集本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26例35人次透析患者上肢内瘘CT血管成像(CTA)及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内瘘使用时间等)、其他检查结果(体格检查、B超、DSA等)、CTA扫描技术参数(扫描体位、方式等)及原始图像。由影像分析小组评估图像质量,运用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常用测量工具分析血管变异、吻合口显示及狭窄分度、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静脉流出道及动脉流入道情况、远端小分支显示、上肢不同群组肌肉CT值等内容后,综合临床体格检查及其他检查结果给出一致性意见。按照检查技术、影像表现,分类汇总、分析上述各项观测指标,对其中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与狭窄分度、上肢不同群组肌肉CT强化值分别行相关性分析、配对T检验。在总结内瘘血管通路并发症CTA表现及鉴别要点基础上,比较不同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结果:(1)35例次CTA检查表现出体位和范围不同、打药位置不定、阈值设定及触发扫描CT值不一、有无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期多样化等特点。全组病例无运动伪影。2例见外物伪影,14例造影剂充盈不均。2例图像质量不合格。(2)26例患者中发现血管变异5例(19.23%),主要为腋静脉分支变异(4/5例)。(3)内瘘并发症CTA表现因扫描方案不同而各异,表现包括:(1)吻合口显示效果与狭窄分度方面,剔除CTV和未扫及内瘘者后的26人次31个内瘘中,0级、1级、2级显示效果者分别占19.35%、19.35%、61.29%;2级显示者中,CTA诊断中度狭窄3个,轻度狭窄5个。(2)静脉流出道病变方面,剔除图像不全及静脉显影模糊者后的31例次中,前臂及肘部引流静脉增粗、瘤样扩张、狭窄、血栓、钙化及侧枝循环等常以不同组合的形式出现,另外发现8例上臂头静脉假性狭窄,5例锁骨下静脉假性狭窄,3例左头臂静脉假性狭窄。(3)动脉流出道病变方面,全组35人次中,显影模糊诊断困难4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4)颈内静脉病变以狭窄多见(82.35%,14/17例),可累及头臂或锁骨下静脉,亦可伴发血栓、侧枝循环及局部扩张等。(5)2例患者血管通路显影模糊,内瘘侧远端显示多发分支;4例上肢软组织肿胀。(6)与扫描技术相关的静脉充盈不均、显影模糊,血管纤细、显影浅淡,静脉侧枝循环表现及血管结节样高密度等4类表现需细致鉴别。(4)吻合口两端CT差值比越高,瘘口狭窄程度越重(r值=0.51,P值<0.05);按照CTA狭窄程度分正常、轻度、中度组,中度组中1例CT差值比=0.07,透析效果理想,与CTA表现不一致。统计不同肌群CT平均值,可见内瘘侧前臂肌群CT强化值均低于健侧,外侧肌群更明显;上臂外侧肌群CT强化值高于健侧,内侧肌群CT强化值低于健侧;但不同组群肌肉CT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血液透析内瘘CTA检查技术方案不统一导致其影像学表现复杂,检查技术有待规范。双上肢伸直上举、掌心相对、对侧注射造影剂、控制造影剂总量和扫描速度,有利于内瘘血管的清晰显影。(2)血液透析内瘘并发症CTA表现复杂,狭窄、血栓、增粗、瘤样扩张、侧枝循环等并发症常发生于多根血管、多个部位,需系统、整体分析,否则有些征象不易鉴别。(3)吻合口两端CT值差值比和区域性肌肉CT强化值测量分析对于揭示吻合口两端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和AVF后局部肌肉灌注情况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