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乳腺癌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络系统(Meridian System,MS)上的穴位温度,以探讨乳腺癌和HCC患者经络穴位体温调节的基本特征。方法: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包括健康在校大学生、乳腺癌患者及HCC患者。其中,健康在校大学生即为本校招募来的学生。乳腺癌患者病例来源为当地癌症患者组成的社会公益组织。HCC患者病例来源为在2021年8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通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HCC的患者。乳腺癌和HCC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又细分为新诊断组、长期存活组和转移组。经过前期对15例在校大学生经络上362个穴位温度的测量分析后,最终确定了135个常用的穴位作为此次测量穴位温度的位点。结果:1.健康在校大学生各经络上同名穴位左右两侧温度相关性较强(P<0.01)。2.乳腺癌患者新诊断组、长期存活组和转移组的穴位平均温度分别为(35.1±1.3)℃、(36.4±0.2)℃和(34.7±2.0)℃。乳腺癌患者对照组的穴位平均温度为(36.6±0.1)℃。HCC患者新诊断组、长期存活组和转移组的穴位平均温度为(35.9±0.9)℃、(36.4±0.3)℃和(33.4±0.8)℃。HCC患者对照组的穴位平均温度为(36.5±0.2)℃。3.原穴中的太白穴和京骨穴温度改变明显。乳腺癌患者太白穴(34.7±1.2)℃,京骨穴(34.6±0.9)℃。HCC患者的太白穴和京骨穴的温度分别为(34.8±1.2)℃和(34.5±1.3)℃。4.与对照组相比,就所有穴位温度整体而言,新诊断组乳腺癌患者的穴位温度波动性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5),足部、四肢、阳经和阴经上的穴位温度波动性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6、P=0.0006、P=0.0007、P=0.0008),手部和躯干上的穴位温度波动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36、P=0.0039)。乳腺癌转移组患者的整体穴位温度波动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32),手部和四肢上的穴位温度波动性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4、P=0.0003),足部和阴经上的穴位温度波动性有差异(P=0.0147、P=0.0111)。相比于对照组,HCC新诊断组患者在整体、手部、足部、四肢、阳经和阴经上穴位温度的波动性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64、P=0.0034、P=0.0024、P=0.0073、P=0.0053、P=0.0013)。HCC转移组患者的整体、足部、四肢和阳经上穴位的波动性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5、P=0.0004、P=0.0006、P=0.0004),手部、躯干、阴经穴位的波动性统计学差异明显(P=0.0033、P=0.0015、P=0.0032)。5.乳腺癌和HCC患者的下肢穴位温度较躯干穴位温度低。新诊断组乳腺癌患者的躯干、上肢和下肢的穴位平均温度分别为(36.2±0.3)℃、(36.2±0.2)℃和(34.5±1.2)℃,转移组患者的躯干、上肢和下肢的穴位温度分别为(36.4±0.6)℃、(35.5±0.8)℃和(32.2±1.1)℃。乳腺癌患者对照组的躯干、上肢和下肢穴位的温度温度情况分别为(36.3±0.1)℃、(36.2±0.2)℃和(35.9±0.4)℃。HCC转移组患者各组穴位温度分别为躯干(33.4±0.6)℃、上肢(33.4±0.7)℃和下肢(32.0±0.8)℃。HCC患者对照组的躯干、上肢和下肢穴位温度分别为(36.5±0.2)℃、(36.3±0.1)℃和(36.0±0.4)℃。结论:1.健康成人经络穴位温度呈明显圆形对称分布且同名穴位左右两侧相关性较强。2.乳腺癌和HCC患者的新诊断组和转移组穴位温度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锯齿状排列和显著的波动性,长期存活组患者穴位温度较稳定。3.乳腺癌和HCC患者的下肢穴位温度较躯干穴位温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