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险理论研究科马克·麦卡锡的《路》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无所依》与“边界三部曲”出版之后,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路》是他2009年最新出版的小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人类在一场大灾难后,幸存下的父亲和他的儿子为了生存前往更为温暖的南方的旅程。在末日后的世界,生产资料生活必须品都是紧张而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存活下来的人为了生存各自选择了自己的路走下去。
  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者有从生态学、神学或道德角度的主题进行分析,也有从语言和文化进行分析。作为一名后现代美国作家,他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对911有着真切的体验记忆。《路》则是他对911后时代的反思,试图警示当代的一部作品。从风险理论的角度来探究这部小说,以发现作者对当今世界风险的看法。
  运用风险理论解读小说与以往的研究方向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从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理论时起,学界对其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进行。社会学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风险由于有限的知识和各种偏见变得不可预测,现代人类生活在一个更加复杂且被操纵的世界。贝克、吉登斯和玛丽?道格拉斯等学者从风险角度出发研究风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此外,从这个角度欣赏这部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随着对文明崩溃的焦虑在人类社会中蔓延,作者敏锐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继而在小说中给出了为避免这些风险的思考。本论文第一章是作者科马克·麦卡锡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此书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第二章对风险理论进行介绍,先介绍了风险理论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然后介绍风险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三章对《路》中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在文本中的自然和人文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环境都是黑暗而破败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展现了作者对未来风险走向的预测。第四章,父亲、儿子和其他人的个人的遭遇和相处是本章讨论的重点。他们在恶劣生活环境下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反映了他们的风险思维方式。探讨在无望的未来中,是何种风险思维方式驱使各类人物做出不同的风险抉择。最后对小说中的人物以及麦卡锡的风险观进行总结。
  从风险理论的角度研究《路》,探究科马克·麦卡锡对于现代和后现代风险的态度,能够启示当今人类选择一条生存之路,创造更为美好的栖息之所。
其他文献
伴随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到来,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引领着时代进步的方向,推动着改革发展的征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倾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浙江省凭借扎实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广设试点和教育园区,并制定大量的配套政策文件,以促进省域教育现代化进程。基于制度与政策、制度动力与政策动力之间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在新
人口老龄化对于建立健全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供给的基本遵循,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当充分考虑养老模式的变革和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难以与养老模式相适应,尤其表现在与居家养老服务相对分离的关系上。本文以建设适应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出发点,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公共体育服务进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内涵展开讨论
学位
2001年4月21日,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第一次尝试网络转播,开启了体育赛事转播的新纪元。2015年,NBA官方宣布腾讯以5亿美元取得了未来5个赛季的网络独家转播权。腾讯NBA网络转播以互动性强、不受空间限制性等优势,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观众对腾讯NBA网络转播的满意程度与网络转播平台的服务密切相关。探索腾讯NBA网络转播服务内容,了解观众对腾讯NBA网络转播服务的满意度,既有利于平台改善
学位
作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体育生,现有关于该群体的研究缺乏从其主体角度出发对群体本身的关注。本研究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采取质性研究范式,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四川省一所高中G校,以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从高中体育生主体出发,探究其身份选择逻辑与认同。  通过对田野调查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文化成绩和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是影响普通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文学现象,“逃离”已成为不少学者探讨的主题。自1990年以来,毕飞宇通过频繁书写人物的逃离来呈现出个体在社会转型中焦躁不安的时代面貌。本文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首先对毕飞宇小说中的逃离主题进行分类,继而分析毕飞宇小说中逃离主题的变化及其缘由,分析毕飞宇书写逃离主题的方式与特征,最后再将毕飞宇放置在文学史框架中来评估其逃离主题书写的继承与新变、同与异。  本文共包含四个部
北伐时期的郭沫若研究,无论对认识此阶段郭沫若的经历和文学创作,还是对理解北伐前后郭沫若思想变化轨迹都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郭沫若研究界对北伐时期的郭沫若研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论文以文史对话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态中探析郭沫若北伐时期完成《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和《脱离蒋介石以后》的动机,展示郭沫若对国民革命由热情的梦幻到逐渐清醒的转变过程,试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为理解此阶段的郭沫若提供一个
学位
查尔斯·狄更斯,世界著名的伟大作家,其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雾都孤儿》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一直广为流传且不断被搬上银幕。才华横溢的波兰裔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古稀之年对小说《雾都孤儿》进行了电影改编,并且大获成功。本文选取《雾都孤儿》小说及波兰斯基版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电影改编对小说的创造性叛逆。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创造性叛逆理论,文学到电影的改编以及电影改编的研究标准
学位
清华简(柒)的发布,为先秦时期语类文献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其中所包含的四篇语类文献在文学艺术与文献价值方面,极具研究价值。  本文第一章结合清华简(柒)四篇语类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四篇语类文献的成书与撰写年代、与传世文献的对比、与传世文献的异同及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证。在综合整理学界各家观点的基础上,判断四篇语类文献的撰写年代大致在战国末期。其次,与传世文献相比较,列出清华简(柒)语类文献与传世
学位
爱伦·坡的坎坷经历使他创作出许多阴郁恐怖的作品。在文学评论界,批评家对这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法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有人认为爱伦·坡的离经叛道的作品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另一些人认为坡不仅是传统文学的变革者而且也是虚伪严肃文学的反叛者。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坡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他的作品。由于坡提倡“心灵式的恐怖”,所以,学者多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坡的作品。尤其是在弗洛伊
学位
谭恩美是当代著名的华裔作家之一。作为第二代华裔,她同时受到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样特殊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让谭恩美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她的小说。因此,自我身份的危机与追寻也常常是谭恩美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在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自我身份的迷失与塑造依然清晰可见。该小说在虚构的文本中展示了一家三代女性在不同时代的命运故事,特别是母亲路玲,作为第一代华裔移民;女儿,露丝,生于美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