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研究的重点在原著与译作之间文本的对比之上,所遵循的翻译准则是“忠”。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两种不用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协调。翻译背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之中操纵着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已故比利时裔美国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学者安德烈·勒弗菲尔明确提出影响翻译活动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他将翻译置入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中,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这一改写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转换,体现了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对翻译的操纵。译者从译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决定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是白话新诗和白话新诗理论的倡导者,他是用白话翻译诗歌的第一人。他的诗歌翻译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经历了诗体、主题、语言的变化。同时,他的诗歌翻译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建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描述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意识形态对胡适诗歌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胡适的诗歌翻译对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建构作用。本文的意识形态包括主流意识形态和个人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