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诱发珠海地区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致敏原种类;比较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珠海地区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三种过敏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免疫疗法及常规药物疗法治疗珠海地区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于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皮肤科过敏反应专科门诊用致敏原皮肤试验法对珠海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及当地植被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进行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三种过敏性疾病患者的病例收集、致敏原皮肤试验及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进行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例收集,并分别进行致敏原皮肤试验、变应原免疫疗法及常规药物疗法治疗。 结果 1.致敏原调查: 1) 珠海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皮试阳性率较高的吸入性致敏原主要为尘螨64.29%、室内灰尘50.65%、刺苋菜花粉50.22%、春季花粉45.24%、霉菌42.21%等;食物性致敏原主要为虾44.59%、蟹38.96%、菠萝22.51%、草菇20.99%、芒果20.33%等。 2) 台湾相思在珠海地区分布较广,占林地总面积的14.86%。 3) 珠海地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春季花粉、霉菌的皮试阳性率较广州患者高,两地的阳性率经卡方检验分别为(x~2=18.15,P<0.001)及(x~2=11.33,P=0.001),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疗法的疗效观察: 1)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三种过敏性疾病的有效率依次为慢性 尊麻疹91.35%、过敏性支气管哮喘86.54%及过敏性鼻炎 77.50%,三组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Z=10.80,P=0.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用R*C表的分割x’检验,结果显示慢性尊麻疹与过敏性支 气管哮喘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Z=1 .03, P=0.309);两组合并后的有效率与过敏性鼻炎组相比,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x’二 10.06,P=0 .002)。 3)局部反应的发生率为慢性尊麻疹组6.17%、过敏性鼻炎组 5.0%、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组5.77%。 4)全身反应的发生率为慢性尊麻疹组1.85%、过敏性鼻炎组 3.33%、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组3.85%。 5)发热的发生率为慢性尊麻疹组1.23%、过敏性鼻炎组0.83%、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组1.92%。 6)三组治疗后无困倦及恶心。 7)三组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GPT)及肾功能(BUN) 无明显变化。3.免疫疗法及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 l)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慢性尊麻疹的有效率为91.35%,常规 疗法组的有效率为71.43%,两组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 (xZ二20.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免疫疗法组的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及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 6 .17%、1 .85%及1 .23%。 3)常规疗法组的困倦、口干及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0.71%、 15.71%及0.71%。 4)两组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GPT)及肾功能(BUN)无 明显变化。 结论 珠海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皮试阳性率较高的吸入性致敏原主要为尘蜡、室内灰尘、刺觅菜花粉、春季花粉、霉菌等;食物性致敏原主要为虾、蟹、菠萝、草菇、芒果等;刺觅菜及台湾相思花粉为珠海地区的主要致敏花粉;珠海地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春季花粉及霉菌的皮试阳性率显著高于广州地区。 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慢性尊麻疹、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三组疾病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尊麻疹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合并后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过敏性鼻炎组:三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反应及全身反应,发生率较低。 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慢性尊麻疹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疗法组;免疫疗法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反应及全身反应,发生率较低;常规疗法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困倦及口干,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