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孕育着重玄思维方法。如老子认为求道须摒除妄见,庄子称道为无无,都体现了一种否定式的思维。王弼承续这种思维方式,他把玄解释为无,认为只有玄之又玄,才能体悟到道的玄奥。郭象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双遣概念,重玄思维的核心正是这种双遣法。此后,孙登、罗什、僧肇等在注老或解庄中运用重玄方法,到隋唐高僧吉藏,重玄思维方法更是得到了纯熟的使用。道教学者不但用重玄注解《老子》,而且还以重玄为宗旨,独立撰写道教经典。其中,《本际经》奠定了道教重玄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初唐成玄英给重玄下了个经典定义,把《庄子》引入道教重玄学,为重玄学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玄英的重玄学以理释道,把道教的最高范畴道化为理,此理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一个通达无碍的妙理,妙在它在化生万物时,让万物自然地自生。但这个化生万物的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最高的道是重玄之道,它是生物之道的终极本体。虽然重玄之道高一个层次,但它又与生物之道是融为一体。成玄英构建重玄之道借鉴了佛教的中道思想,中道的实质是空,而重玄之道是一个自然之道。自然是道的终极本体,由于自然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道以自然为本似乎也就无本可本了。但成玄英并不是要否定道的实存性,他把道安置在人的内心之中,修道解脱成了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彻底醒悟。 众生能修道得解脱,根据是众生正性即是道。这种真常自然之性深藏在众生内心之中,因此修道即是修心。但是执着于修心本身就是一种妄为,所以修心也就是要无心。由于道不可用感知去把握,主体的心智也无法认识无限的整体世界,所以,只有心对外物不妄加分别,心与外物融为一体,才能与真道合一。成玄英还告诉人们万境虚幻、物我皆空,对万事万物不必认得真切,一切都当排遣洞忘掉,既要忘掉外物,又要忘掉自我,从而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是无非,无贵无贱,无可无不可的完全自由的境地。这种境地就是重玄境界。重玄境界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在其之下还有“有”和“无”两个层次,前者是世俗之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后者是有道之士的境界,而重玄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的。因此,与儒家的仁义道德之圣不同,成玄英心目中的圣人是重玄境界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