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力压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储层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其中,致密储层的可压性评价方法对储层压裂层位优选、提升储层产能尤为重要。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S区块岩性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油藏物性较差,渗透率低,泥质含量高,急需通过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提高储层产能。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区H-2、H-7井泉头组致密砂岩岩样为例,对研究区岩样进行基础力学实验,得到研究区岩石基础力学特征,并通过X衍射实验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力压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储层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其中,致密储层的可压性评价方法对储层压裂层位优选、提升储层产能尤为重要。松辽盆地中央凹陷区S区块岩性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油藏物性较差,渗透率低,泥质含量高,急需通过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提高储层产能。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区H-2、H-7井泉头组致密砂岩岩样为例,对研究区岩样进行基础力学实验,得到研究区岩石基础力学特征,并通过X衍射实验得到研究区矿物组分特征;然后,通过对前人脆性指数评价方法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验数据,通过对比计算,选用基于能量的综合脆性指数评价方法进行评价;之后根据水力-机械-损伤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现场尺度的数值模型分析注入速率和脆性指数对水力裂缝起裂和扩展的影响规律;接着,基于研究区岩样基本力学特征,结合研究区高裂缝角度致密砂岩储层地质概况,制备大尺寸物理模型进行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分析不同天然裂缝角度和水平应力差对裂缝起裂和扩展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致密砂岩储层可压性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并根据岩石储层因素和地质因素,优选了岩石脆性指数、矿物组分、天然裂缝指数和水平应力差异系数作为储层可压性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熵值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权重,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可压性评价方法并通过现场实验结果验证可压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为后续储层压裂开发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单轴和三轴压缩实验、巴西劈裂等基础力学实验发现研究区储层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拉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及变形特征等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通过X衍射实验发现致密砂岩两口井储层中岩石石英含量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3%和24.4%。从矿物组分含量可以初步判断岩芯脆性较弱。通过基于能量的脆性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两口井岩芯的脆性随着围压的增大表现出下降趋势,与实验结果一致。在没有围压条件下,储层岩石水平方向脆性高于垂直方向。但随着围压的增大,两个方向的岩石脆性降低且差异性逐渐减小;2、通过先前对能量脆性指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前文研究区实验数据,以水力-机械-损伤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通过RFPA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现场尺度数值模型,研究注入速率和脆性指数对水力裂缝起裂和扩展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注入速率的增加,压后裂缝形态更为复杂,最终形成的裂缝网络更加复杂。但当注入速率增大到14m~3/min,增大排量对压裂改造效果的改善程度不再明显;随着水平应力差的增加,起裂压力出现小幅增加,随着岩石脆性的增大,会明显降低水力裂缝的起裂压力。在低水平应力差下,水力裂缝在延伸过程中出现转向扩展模式。并且随着储层岩石脆性的增大,压裂裂缝的转向延伸程度更加显著,最终形成较为复杂的压裂裂缝形态。当应力差增大到5MPa后,压裂裂缝的转向延伸程度减弱,但对于高脆性的储层,仍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裂缝形态。当应力差较高后,低脆性储层中压裂裂缝的转向延伸程度较低,裂缝形态较为单一,高脆性储层中的压裂裂缝虽然仍具有转向延伸行为,但与低应力差下相比,最终裂缝的复杂程度明显降低。3、根据实验得到研究区基本力学特征为基础,结合研究区高裂缝角度致密砂岩储层地质概况,制备大尺寸物理模型进行真三轴水力压裂实验分析不同天然裂缝角度和水平应力差对裂缝起裂和扩展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裂缝起裂方向和天然裂缝的夹角为60°时,裂缝延伸模式最复杂,水力裂缝出现了多方向扩展的分支裂缝;水平应力差在5MPa时,压裂裂缝形态较为复杂,压裂效果较好。当水平应力差过小或过大时裂缝延伸形态较为单一,均不利于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提升。4、根据地质因素和基础力学实验等获得的物理力学特征对裂缝起裂和扩展的影响规律,结合研究区概况优选了岩石脆性指数、矿物组分、天然裂缝和水平应力差作为储层可压性评价指标。获得各评价参数指标参数值,并根据层次分析熵值法计算得到了岩石脆性指数、矿物组分、天然裂缝和水平应力差所占的权重为0.48、0.30、0.15和0.07,从而建立致密砂岩储层的可压性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验证了可压性评价方法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低渗透裂缝型储层由于多年的高压注水开发,注采比高,注采压差大,注采井间憋压严重,导致储层中的天然裂缝处于张开状态,同时由于天然裂缝的分布不均匀,进而增加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当该区块部署加密井或调整井时,通常采用注入井停注或开井泄压的钻关方案,导致地层压力急速下降。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低渗裂缝型储层的非均质性和低渗透性,导致不同方向受效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地层压力系统紊乱,存在局部的高压区,在这种条件下钻
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兴起,化学驱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老油田开采,由于老油田本身含水率高,驱油剂作用复杂,化学驱采出水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双旋流+沉降+过滤”采出水处理工艺,通过化学驱采出水油水分离特性实验以及工艺处理过程中旋流和沉降的数值模拟得到化学驱采出水中油滴运动的相关规律,为该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实验研究了驱油剂作用下采出水的物性参数以及沉降分离特性,研究成果
受固井注水泥顶替流动过程复杂性的影响,之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均匀光滑井壁出发进行注水泥顶替流动研究,但随着近些年常规油气田开采量的减少,钻遇复杂地层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非线性井壁(变井径)对固井注水泥顶替效率的影响对提升现场实际固井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引入了分形的思想,确定了W-M函数是描述具有分形特性的粗糙壁面轮廓合适的模型,分析了W-M分形函数的工程性质以及W-M模
二氧化碳捕集与埋存技术(CCS)是在能源需求极度增长时期对温室气体进行科学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长期埋存条件下注入地层中的CO2会与水泥石发生化学反应,腐蚀井筒水泥环并降低其密封性能,从增大CO2沿井筒逃逸的风险。为了探究CO2埋存条件下油井水泥石的腐蚀规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水泥石中矿物含量和孔渗参数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探究了水化产物对腐蚀规律的影响。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由于岩屑堆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岩屑运移效率就成为钻井过程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井筒内的岩屑运移属于典型的液固两相流动,本文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钻井液携带岩屑流动的过程。采用滑动网格方法来实现钻杆旋转。研究井筒内钻井液与岩屑颗粒的流动特性,通过颗粒动理学研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综合考虑钻杆偏心、井斜角、钻杆转速和钻井液入口流速等影响因素,并
多孔介质中的液固流动现象在化学、农业、生物以及工业等领域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石油工业领域中,小颗粒在岩石孔隙中的运移和沉积会造成储层渗透性降低,影响原油的正常开采。因此,对多孔介质中的液固流动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悬浮颗粒的运移和沉积机制,可以为地下储层中石油的勘探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本文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对三维多孔介质内流
在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各种地质因素和人工措施都会对井下金属套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由于多次作业起下管柱、地层应力变化以及井筒内外流体腐蚀,导致油水井套管发生变形错断等情况的发生,为保证区块开采的完整性,需要对损坏的套管进行修复。及时、有效地封堵和加固破损的套管是保证油田持续开发和生产的重要措施。目前密封加固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燃爆加固,具有可取可捞特点
油气资源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此我国也是高度重视。随钻测量(MWD)技术对提高油气钻采效率,降低钻采成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无线随钻测量方式,结构复杂,信息传输速率慢,极大限制了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磁随钻测量(EM-MWD),是一种新型随钻测量方式,以电磁信号为载波进行井下与地面信息传递,具有传输速率快、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井下环境复杂,
相对于直井的开采方式,水平井具有加大泄气面积,提高单井产量,减少直井钻井,经济性显著的优点。但由于水平井特殊的井身结构及特点,目前在直井内常用的应用效果良好的排水采气方式并不适用于水平井,因此需要针对水平井的排水采气技术进行研发和推进。根据直井涡流工具产生气液两相旋流能够提高气井排水采气能力的思想,设计了水平井内螺旋工具,可以与套管直接相连下入水平井水平段,在天然气进入内螺旋工具后,改变气液两相流
能效对标是将用能单位能效指标与相关能效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提高能效水平的活动,能效对标管理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建立动态的能效管理机制,提高企业能效管理水平。目前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原油产量递减、含水率逐年上升,原油集输系统高能耗、低效率的矛盾日益显著,因此有必要建立原油集输系统能效对标评价体系,识别能效差距,进行节能提效,对油田集输系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