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痣盘菌科分类及松针散斑壳生物学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痣盘菌科(Rhytismataceae)是菌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现代菌物学和林木病理学研究技术,从形态解剖、个体发育、生态、地理分布、产果期等方面对斑痣盘菌科的部分种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同时,对引起松落针病的主要病原菌——松针散斑壳(Lophodermium pinastri)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包括培养性状和子囊孢子萌发特性两部分。以Darker(1967)、Cannon & Minter(1986)、Johnston(1986)等人提出的分类系统为主要依据,对自行采集和保存在森林保护教研室的160余号斑痣盘菌干标本进行鉴定与分类,共查明隶属于小双梭孢盘菌属(Bifusella)、散斑壳属(Lophodermium)、斑痣盘菌属(Rhytisma)、小鞋孢盘菌属(Soleella)4属的13个种,其中除了9个国内仅见报道或描述不详的已知种外,还包括4个新种:硕唇散斑壳(Lophodermium crassichilum)、红唇散斑壳(L. rufolabium)、映山红斑痣盘菌(Rhytisma rhododendri-simsii)、微皱斑痣盘菌(R. rugulosum)。编制了4属的分种二叉式检索表,对各种提供了形态解剖学特征的描述与图解、寄主、中国和世界分布、生态及产果期的记载,并加以讨论。其寄主植物涉及7科,即蕨类植物中的里白科、裸子植物中的杉科和松科以及属于被子植物的茶科、冬青科、槭树科和杜鹃科。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安徽农业大学森保教研室(AAUFP)。对合肥地区引起松落针病的病原进行鉴定,确定松针散斑壳(L. pinastri)为主要病原菌。以组织分离法获得松针散斑壳的纯菌落,研究了不同营养、p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菌落特征及生长量的影响,同时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3种杀菌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对L. pinastr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的4种培养基对该菌的生长量影响不大;生长最适pH值为5.6-6.4,在pH值3.0-7.2时菌落均可生长;光照条件对菌落生长量影响的差异不显著;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35℃,生长最适温度为24℃,超过35℃时菌丝几停止生长;毒力测定试验表明:3种杀菌剂对松针散斑壳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1100μg/ml、甲基托布津EC50为0.2649μg/ml、百菌清EC50为1.7920μg/ml,综合考虑用于防治松针散斑壳引起落针病的杀菌剂以50%多菌灵为最好,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效果最差。用新鲜成熟的松针散斑壳子囊果经诱导子囊孢子释放、收集子囊孢子后,采用纸环法,测定了不同营养、pH值、温度、光照及紫外光对子囊孢子萌发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松针散斑壳子囊孢子在25%松针煎汁中的萌发率最高,以下依次为2%葡萄糖液、20%马铃薯煮汁、2%蔗糖液、无菌水;子囊孢子在pH3.0-8.0范围内均可萌发,pH9.0时几乎不萌发,pH5.0的孢子悬浮液中的萌发率最高,且偏酸环境有<WP=7>利于孢子萌发;不同光照条件对子囊孢子萌发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子囊孢子在25℃时萌发率最高,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萌发率均随之降低;子囊孢子的萌发率受紫外光照射的影响较大,和对照组相比,经紫外光照射处理后的子囊孢子萌发率均降低,且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萌发率降低加剧,处理超过10分钟,子囊孢子不萌发。
其他文献
大扁杏(Prunus armeniaca Linn.)是近年来在我国北方推广栽植的以龙王帽、优一、白玉扁、一窝蜂等优良品系为主的甜仁杏品种。目前主要通过嫁接方法繁殖。国内外仅有少量有关大
建立稳定、高效的叶片不定梢再生体系是梨转基因成功的关键环节。为此,本研究分别以‘巴梨’(Pyrus communis L. cv. Bartlett)、‘考密斯’(P. communis L. cv. Comice)和‘早酥
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punctatusLangoretZhang)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木蠹象属(Pissodes),是云南省华山松林的主要蛀干害虫,为严重影响林业发展的生
白桦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为了改良白桦品种和大量生产优质种子,研究其生殖生物学特性及开花结实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白桦花序、花芽、花、果实为对象,利用石
园林批评是对园林、园林所赖以存在的社会与环境,以及对园林设计师的创作思想与过程的鉴定和评价。园林批评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选择适宜的批评模式,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