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海绵骨针协同促渗剂递送亲水性药物的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质层作为皮肤保护机体的屏障,却给皮肤给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配方简单、应用方便,渗透增强剂在皮肤给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化学促渗剂递送的给药系统,已有的研究表明,促渗效果与皮肤屏障的完整性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但是此相关性在物理促渗剂或者多肽促渗剂及不同类型的促渗剂组合使用时是否成立,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此外,药物在皮肤中的递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药物的总吸收率,同时也包括在不同作用皮层的累积情况,对于在不同促渗剂及组合递送亲水性药物的体系中,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与各个皮层(角质层、活性表皮层、皮肤深层)的累积情况的相关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以1 mg/cm2蜂海绵骨针为物理促渗剂,1%十二烷基硫酸钠、30%乙醇、10%Tween80为化学促渗剂,5%SPACE多肽为肽类促渗剂,研究了这三类促渗剂及组合对皮肤屏障完整性的影响,评价了对递送不同分子量的亲水性模型药物荧光素钠(FNa,MW=376.27 Da)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10(FD-10K,MW=10 KDa)的促渗效果,并分析了皮肤屏障完整性与药物总透过量/各个皮层的累积量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促渗剂单独作用时对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影响效果不同,按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 mg/cm2蜂海绵骨针》1%SDS>30%乙醇>10%Tween 80>5%SPACE多肽≈PBS;蜂海绵协同促渗剂组合的施用并没有对皮肤屏障产生协同性的作用,即各类型的促渗剂对皮肤屏障完整性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2.药物在不同层的累积效果不仅与促渗剂有关,同时与渗透物质的分子量有关。对于小分子亲水性模型药物FNa,在蜂海绵骨针、化学促渗剂及两类促渗剂组合的递送系统中,存在两个良好的相关性:一是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与FNa的总透过量(R2=0.9388);二是皮肤屏障的完整性与皮肤深层的累积量(R2=0.9212)。但是此类相关性对大分子亲水性模型药物FD-10K或者有SPACE多肽参与的组别不适用。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选择了蜂海绵骨针与SPACE多肽协同递送局部麻醉剂盐酸利多卡因。得出以下结论:1.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蜂海绵骨针与SPACE协同可以显著缩短麻醉剂的起效时间,蜂海绵骨针+SPACE组0.5 h的药物透过量为0.34±0.11 μg/cm2,相当于对照组2h时的透过量(0.37±0.02μg/cm2),具有临床意义(p>0.05);24h的透皮实验结果表明,蜂海绵骨针的使用可以显著增强(p<0.05)盐酸利多卡因的递送,但是SPACE未表现出显著的缓释作用,质谱分析并未发现盐酸利多卡因与SPACE多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体内实验中,蜂海绵骨针的使用可以显著缩短盐酸利多卡因的起效时间。后续的研究中拟寻找与SPACE存在相互作用的麻醉剂,并探究蜂海绵骨针与SPACE递送局部麻醉剂的效果。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论及发现对皮肤递送亲水性药物,尤其是亲水性小分子药物,筛选设计合适的促渗剂及组合提供了指导意见,同时给出了一种可能提高局部麻醉剂作用效果的促渗剂组合方式。
其他文献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其原型成分可能受环境或制剂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且入体后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后会产生更多代谢物,加上生物基质的复杂性,目前已开发的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研究策略局限性大,分析效率低。
电解锰渣是在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中锰矿石经酸浸后固液分离产生的废渣,其所含的主要污染物总锰、氨氮等严重超标,属于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随着钢铁、化工和电池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电解锰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导致电解锰渣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业内尚没有一种成熟、高效的电解锰渣处理方式,使得大部分锰渣堆弃在废物坑等露天场所,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电解锰渣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从根本上解决电解锰渣污染问题,还可在
JAK/STAT信号通路是多种细胞内信号传递的共同途径,调控细胞凋亡、胚胎发育、血管再生、炎症、细胞的增殖转移等多种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JAK/STAT信号通路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JAK/STAT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通路,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引起癌细胞凋亡。OVOL2蛋白是具有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在进化上呈高度保守性。最
目的:探索颈椎前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10月到2019年08月期间开展颈椎前入路手术的患者108例。以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疾病类型、脊髓损伤情况、内固定方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108名患者中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的
X射线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在不会对被测物造成物理损伤的前提下,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构成像效果。因此,在无损检测和医学成像领域,X-CT成为一种主流的检测方式。然而研究发现实际应用中的X射线并非单一能量的电磁波,其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为主的一系列反应,这使得X射线经不同物质衰减后将产生具有标识性的X射线光谱,X射线光谱学为物
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外科手术、放化疗结合以及靶向药物为其主要治疗方式。放射治疗有效抑制早期肺癌的肿瘤发展及晚期转移,是肺癌患者的首要治疗策略。但放疗抗性的产生严重干扰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辐射抗性的发生机制与放疗增敏剂的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MEN1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子调控多种表观遗传学过程,并且MEN1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基于menin调控
目的: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和执行者,是宿主清除梅毒螺旋体最主要的效应细胞。自噬和吞噬作为巨噬细胞内固有的两种功能,在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Tp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论文拟明确Tp作用后巨噬细胞自噬和吞噬能力变化,分析自噬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T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NLRP3炎性复合体对巨噬细胞自噬和吞噬功能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02%,患者的生存率很低,诊断后10年生存率仅2.8%。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由于血脑屏障及血脑肿瘤屏障的存在,从而限制了大部分化疗药物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因此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由于大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全身分布,进一步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临床疗效。近年来,纳米等药物载体的应用,提供了化疗药物临床应
MUC16作为分子量最大的粘蛋白家族成员,其胞外端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特点,可发生自我剪切从而掉落到组织液和血清中,这种存在血清中的MUC16胞外端在临床上也被称为CA125。与正常人相比,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CA125含量异常升高,因此将它作为检测卵巢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之一。此外MUC16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过表达的现象,并且能够与多种促癌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样地,HER2作为经典的人类
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P-TEFb),由CDK9和CyclinT1组成,能够促进RNA转录延伸和pre-mRNA的加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转录需求,相当多的P-TEFb被“禁锢”在无活性复合物7SK snRNP中,P-TEFb通过两条信号通路PP2B和PP1 α从7SK snRNP中释放出来与BRD4、AFF1等蛋白形成有转录活性P-TEFb,经由转录机器上的相关蛋白募集到处于暂停状态的P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