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援助对于中国外交的重要意义无需质疑,但这只是总体评价,具体到单个国家,中国的援助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如何改进援助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利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出发,分析援助在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改善援助效果的建议。20世纪60年代中国慷慨的援阿举措首先是基于意识形态考虑,共同的意识形态加上有求必应的援助,才影响了阿国对中国和中国援助的积极评价,并推动两国建立特殊关系。70年代,意识形态也是中阿关系恶化的决定性因素。阿国对中国的不满首先和主要是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转向的不满,由此造成中阿关系出现裂痕。政治关系的裂痕和中国限于国力而缩减援助,再加上此前过于慷慨的援助对阿国心理的影响,共同造成中阿关系的破裂。而中国减少对阿援助,也不仅仅因为国力限制,至少同等重要的因素还是意识形态导致的政治关系恶化。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是比援助更大的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80年代之后,在新的对外方针指导下中阿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时候中国提供了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援助;在阿尔巴尼亚发生国内政治剧变,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时候,面对阿国释放出的政治善意,中国积极回应,以“平等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阿尔巴尼亚友好合作并提供援助。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基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在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更加注重智力和技术支持,帮助阿尔巴尼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援建大型项目的同时兼顾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中小型项目,此时中国的政策倾向与阿国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进入欧盟的目标相契合,于是两国关系进入稳步发展期。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中阿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中国的援助,而是中阿两国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援助只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中阿特殊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随后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中国意识形态转变后中阿两国对国家利益排序的差异,后来中阿又恢复正常国家关系并稳步发展也是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考量。中国的援助在这个过程的转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不能过高评价援助对中阿关系的意义。它仅是中国开展外交的工具之一,阿尔巴尼亚确实有过对中国援助的回报行为,但那不是援助单独作用的结果。当两国关系向好时,援助有助于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当两国关系下行时,且不说中国未必会提供援助,即便是有,也很难扭转颓势。想要通过援助改变两国关系发展走势是不现实的,对中阿关系的变化和改善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是比援助更重要的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