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作为教学中的媒介,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汇通的基本纽带,更是知识以物质呈现的基本形式。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表现形式更是依赖于教材的编排,其编排在教育程度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语文教材编排的基本要素有:选文系统、助读系统、语文知识系统、实践练习系统,其各部分编选的内容以及所占比重,直接的影响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材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着选文类的编排方法进行编写。所以其选文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文选》、《国文百八课》以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的比较研究,归纳总结出教材编排的必要因素和各要素在教材中应占的比重。最后综合教材编排要素,对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提出相应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语文教材的编排。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文选》的编排,在《文选》的编排中又分《文选》的编排特点和《文选》的地位两小节。第一节是通过对《文选》在成书及传播后成为教材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文选》在编排时就具备了选文系统,这个语文教材编排中的基本要素,选文系统的出现形成了选文式编排方法的传播和应用,直至今日我们语文教材的编排仍然沿用此法。并且《文选》在编排之前就对文学有了清晰的界定,在文学之中又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区分,这对后世的许多教材编写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文选》的编排方式、分类方法值得现代语文教材编排的借鉴。在《文选》成书之后,便广泛受到关注,其中注本的出现又使《文选》增加了助读系统,助读系统的出现有助于学者对文章的掌握理解,并且在《文学》的助读系统中还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虽然并未形成系统,但可以说语文知识系统已处于萌芽状态。《文选》的成书与流传促使选文系统和助读系统的形成,这使得《文选》成为最早的选文类教材。论文第二部分写的是《国文百八课》的编排,共分三小节,分别从《国文百八课》的编排特点、《国文百八课》的构成、《国文百八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阐述。《国文百八课》编写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循的传统编辑模式,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科学程序的编辑体例。它以单元来划分,每单元之内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部分,基本涵盖教材编排要素中的:选文系统、语文知识系统、实践练习系统这三大部分,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它每单元以“文话”为中心,以语文知识统领选文的方向,使得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语文知识涵盖性。但是助读系统的缺失无疑是这本教材编排中比较遗憾的部分,主要是由于编者高度了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忽略了有些问题是无法在工具书中得到答案的。这一点也为我们后来教材的编排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国文百八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国文百八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读写能力方而。“语文”偏向于语言文字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读写方法知识,被系统地编进一般文选教材的做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一个可取思路,这使得追求语文教学科学化成为语文学科的最高境界。论文第三部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的编排,这部分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的编排特点和课程目标与教材编写两节组成。第一节是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中的教材编排要素各部分的比重进行分析,发现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以主题为单元来划分,并且增加了助读系统。完善了教材编写的各要素,但不足之处在于教材编写各要素之间所占比重分配不均,忽略了语文知识系统的重要性,实用性文体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这些都是以后教材编排中需要重视的。第二节是课程目标与教材编排,本节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设定来比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编排中: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不清、不重视语文知识系统的指导性等方面的不足。论文最后一章,是综合以上三部分的分析,总结出教材编排的基本要素,以及对今后语文教材编排的一些建议。第一节主要强调了教材要以单元结构为依据划分,单元模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把握,在整体之中,注重各部分内容的排列和比重,并且在设置上注意语文知识以阶梯式、螺旋式的形式排列。第二节强调语文教材要注重内容的编排,要把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部分,并且教材编排中要注重文体分类以及应用文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