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是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医学系统,迄今已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其最早的医学文献出现于公元前4500年,且印度人至今仍沿用这一医疗系统。阿育吠陀对藏医药极具影响力,早在吐蕃赞普时期,就有历史记载翻译阿育吠陀的各种医疗梵文经典出现,且还邀请古印度医学家前来以推动早期藏医药的发展。阿育吠陀影响了南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医学系统,因此也被誉为“医疗之母”,其最具代表性的医学巨著为《医经八支》。作为藏医《四部经典》理论来源之一,《医经八支》对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两部经典之间的异同,研究者甚多,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1.《医经八支》的形成时期是何时?与《四部经典》相比,在历史年代上有何前后关系;2.《医经八支》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3.药性理论作为两部经典的核心理论,彼此之间有何异同?这些问题既关系到藏医药学理论的历史溯源,也关系到藏医药学理论的临床应用,目前该研究内容尚未见相关报道。故本研究具有创新性,对藏医理论源流的研究及临床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本人攻博士期间,详细研究了《医经八支》和《医经八支详解月光》的手抄孤本、木刻板、印刷版,及原文梵文书写的校对文稿,结合专家咨询、实地调研、查找相关文献(包括藏、汉、英、梵文),对这些文献中的经典内容与西藏的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考据《医经八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两部经典之间的历史溯源,由此推导出《医经八支》的形成时期;2.通过推敲两部经典中的关键字词句,得出《医经八支》理论的论述的核心观点,及该观点与《四部医典》之间的联系;3.通过分析比较两部经典在药性理论方面的论述及其临床应用,得出两者在药性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异同;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以下三点。一、《四部医典》源于玉妥云丹贡布前往印度学习《医经八支》之后,而《医经八支》形成时期是马鸣菩萨其佛灭度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有关《医经八支》的形成时期,需要考据古印度啊育吠陀医学资料,也需要考虑形成理论体系时期的古印度社会背景。《医经八支》作者是马鸣菩萨,马鸣菩萨佛灭度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梵名阿湿缚窭沙,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等称呼,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马鸣菩萨著作还有《医经八支注释》,以及他的弟子著作的《医经八支详解月光》,原文均为梵文所写,十一世纪(即佛教后弘期)大译师仁青桑布把这些经典著作都翻译为藏文,从而对吐蕃医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阿育吠陀诞生于古代印度,自然会与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哲学流派、宗教学说产生密切的联系,尽管其中有不少涉及社会、人伦、灵魂的内容,但她不是哲学或宗教,而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以现代科学和考古学来考据验证当时作者撰写经典时的印度社会文化层次和发达程度,《医经八支》形成时期应当是马鸣菩萨其佛灭度后六百年出世之大乘论师。西藏历史上出现的新老玉妥云丹贡布先后前往印度也学习了《医经八支》相关的所有医学典籍,回到西藏之后开始撰写闻名于世的西藏医学经典古籍资料《四部医典》。出现了《四部医典》之后,印度的传统医学经典《医经八支》的研、传、教、用等有所滞后。二、《医经八支》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如何能不患病及如何延年益寿,这与《四部医典》的养生保健观点不谋而合。随着佛教东传,阿育吠陀也传播到东方,并对藏医学和传统的中医药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yurveda”为梵文,中文一般译为“阿育吠陀”或“生命吠陀医学”。我们把这个词拆开来可以看到,“Ayus”指的是生命,“Veda”指的则是知识或者智慧,两者结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生命的科学”,或是指生命或长寿的知识,或者说是基于这种知识而形成的生活指导法则,即我们所谓的“长寿秘诀”。阿育吠陀医学认为,人的身心要与外界保持平衡,人只有不断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永远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维持整体的健康状况,故养生活动必须依照自然规律。这与《四部医典》的养生保健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故《医经八支》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如何能不患病及如何延年益寿。当今,物质文化飞速发展,人们也希望通过养生保健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在期待长寿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探寻长寿的秘诀。《医经八支》关于防病及延寿的观点也为藏医养生保健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些参考。三、《医经八支》与《四部医典》在药理学基础理论方面有较大差别,集中体现在药物的性、味、效三个方面,两者理论上差异导致其在临床使用方面也有着较大差异。由早期文献可以看出,阿育吠陀的医生对于植物的药效具有很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现代药理学的开山鼻祖。《四部医典》当中亦记载:印度医学的经典部分(关于药理的方剂、炮制,加工等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是藏医药性理论发展的理论来源之一。《医经八支》药理学理论基础非常深奥,其揭示了药物味、性、效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通过木刻版、手抄孤本、印刷版的研究,本人比较了两部医典有关药性的论述,认为《医经八支》与《四部医典》在药理学理论方面有较大差别,集中体现在药物的性、味、效三个方面:药味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药味的排列不同,由此也导致其临床效果有较大的差异;药性的描述有所差异,其医学内涵亦不尽相同;药效的数量及包含的元素也不完全相同,《四部医典》仅包含局部药效及八大元素,而《医经八支》则包含整体及局部两种药效和十大元素,较《四部医典》,增加了寒热两种元素;在临床应用方面,《四部医典》将药效的八大元素细分为十七大元素,而《医经八支》则将药效十大元素细分为二十大元素,基于一种药效可以克制一种发病因素,在应对二十种发病因素方面,《医经八支》较《四部医典》显得更为全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