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过程,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的源或汇,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土壤有机碳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一系列性质和过程,提升土壤有机碳对于维持土壤肥力、提高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紫色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之一。施肥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长期试验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变化、揭示其变化机制的重要平台。本文利用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取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不施肥(CK)、单施氮肥(N)、磷钾配施(PK)、氮钾配施(NK)、氮磷配施(NP)、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NPKS)、高量氮磷钾配施+秸秆还田(1.5NPKS)和氮磷钾配施+畜禽粪尿肥(NPKM)处理,利用保存的历史土壤样品和历年的作物产量数据,通过分析土壤有机碳的时间序列变化,计算土壤固碳量、碳输入量和固碳效率,明确不同施肥处理下紫色水稻土的固碳特征;采用粒径、密度、化学分组方法,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不同活性和稳定性组分的变化,明确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以及矿物化学保护机制;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团聚体有机碳的结构和周转特征,揭示施肥影响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结合团聚体分组与核磁共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长期施肥对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数量和性质的影响,探讨团聚体与有机碳周转的关系以及施肥影响有机碳的团聚体保护机制;为促进紫色水稻土固碳、提高土壤生产力、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变化特征22年长期不同施肥显著影响了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化肥和不施肥处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试验前提高18%-25%,其中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处理提升效果优于化肥配施厩肥处理;单施化肥的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试验前相比总体上稳中有升,以氮磷和氮磷钾配施提高幅度最大(比试验前提高16%)。从演变趋势上看,不施肥ck、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试验前差异不大,在低水平上保持平衡;其他处理有机碳随着试验年限快速提高。土壤固碳量、碳输入量和固碳效率结果表明,22年有机肥与化肥无机配合施用处理土壤固碳量和速率分别为5.4-8.3t/ha和244-378t/ha/yr;化肥处理土壤固碳量为6.6-7.1t/ha,固碳速率为302-322kg/ha/yr。相对于不施肥和化肥偏施处理,氮磷钾化肥平衡施用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通过提高作物根茬等有机碳归还量,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量和固碳速率。土壤有机碳存在饱和和平衡水平,有机碳投入存在报酬递减率,随有机碳输入量提高,土壤固碳的边际效率逐渐下降。长期施肥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每提升1g/kg,水稻籽粒产量提高627kg/ha,小麦提高313kg/ha。可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是促进紫色水稻土固碳和产量提升的重要施肥管理措施。2.长期不同施施肥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长期不同施肥比不施肥提高了有机碳各活性组分的含量,改善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化肥配施秸秆还田效果最佳,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poxc)、轻组有机碳(lf-c)颗粒态有机碳(pom-c)分别比不施肥提高了30.5%、43.8%、59.5%和19.3%。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是反映总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长期施肥比不施肥提高了有机碳稳定性组分的含量,包括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m-c)、重组有机碳(hf-c)及不同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化肥配施秸秆还田提高幅度最大。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fe/al-oc)和胡敏素态有机碳(humin-oc)的变化解释了总有机碳变化的43.1%和48.0%,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通过铁铝离子及氧化物的化学保护,进一步形成结构稳定的胡敏素,是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机制。3.长期不同施肥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分布以微团聚体(250-53μm)为主,其次为大团聚体(>250μm)和粉粘组分(<53μm)。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促进了大团聚体形成,大团聚体的重量比例增加,微团聚体比例下降,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团聚体稳定性提高。长期施肥强化了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长期施肥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化肥配施秸秆还田提升幅度最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粘组分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碳的累积取决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各粒径团聚体对总有机碳变化的贡献以大团聚体最大,其次微团聚体,粉粘组分最小。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在土壤固碳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处理间大团聚体有机碳变化幅度最大,对施肥的响应敏感,而微团聚体重量比例最高,是土壤固碳的主要场所。4.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结构和周转的影响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研究长期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对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的周转和化学结构的影响。稳定性同位素分析表明,长期施肥后土壤δ13C值比试验初降低,趋向于水稻和小麦植株的δ13C值,表明施肥促进有机物归还及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NPK和NPKS处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粘组分有机碳δ13C值均比不施肥降低,NPKS处理降低幅度更大,施肥促进了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周转。核磁共振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烷氧碳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烷基碳,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较小,表明土壤有机质是脂族本质,而非芳香本质。与不施肥土壤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稳定性,但降低了下层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稳定性。耕层土壤NPK处理烷氧碳降低、芳香碳和羰基碳增加,烷基碳/烷氧碳比和芳香度提高;NPKS处理烷基碳增加、烷氧碳降低,烷基碳/烷氧碳比提高。NPK和NPKS处理对下层土壤的影响一致,烷氧碳提高,烷基碳、芳香碳和羰基碳含量降低,烷基碳/烷氧碳比和芳香度下降,NPKS处理变化幅度大于NPK处理。团聚体有机碳结构分析表明,长期施肥主要通过微团聚体和粉粘组分的结构稳定性提高耕层土壤总有机碳的稳定性,微团聚体和粉粘组分有机碳结构与总有机碳变化一致,而大团聚体烷基碳下降、烷氧碳增加、烷基碳/烷氧碳比降低、芳香度增加。长期施肥对下层土壤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结构的影响与总有机碳一致,表现为烷基碳含量下降、烷氧碳增加、烷基碳/烷氧碳比下降,有机碳稳定性下降。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输入和周转,有机碳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以及土壤矿物的化学保护下,逐渐累积并增强了结构稳定性,从而提高紫色水稻有机碳数量和质量。
其他文献
从雕塑专业学院教育重模仿人体、创作目的日益减少人文性与地域特点的现状与背景出发,结合当今雕塑艺术发展对学院教育的新要求以及雕塑艺术面向世界发展等因素,深入研究适应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保守现象,语文课程内容依然窄狭,语文实践机会不多,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由于偏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正>传染病是危害范围极大,持续危害时间长的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作为医务人员尤其是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医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对传染病管理的认识和了解,帮助预防和阻止传染病疫
如今,在就业形势严峻、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如何,备受社会关注。对此,我们做了这次调查研究,以期掌握女大学生群体婚恋观的基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与建筑施工企业密切相关。工程造价管理
本文首先考察了自1870年以来两轮经济金融化的特征事实;然后基于相关理论,以16个国家发生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样本,从增长与分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危机前各国实体经济与金融
作者通过调查结果表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大多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扰,应采用榜样效仿法、成功体验法及反馈法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
影视文化传播着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等产生一些消极的
<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一种抗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胞浆颗粒中抗原的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是一种与ANCA相关的血管炎症,ANCA对其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