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医疗技术不断进步,重大疾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都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1990年时,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到了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已增长到74.83岁,20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6岁。预期寿命延长、死亡率降低将使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面临极大的长寿风险。对于个人、商业保险公司、政府养老金机构这三个主体来说,长寿风险有着不同的影响。个人可以将长寿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但是保险公司目前处理长寿风险的手段并不多、效果也不显著;同时由于长寿风险对商业保险公司的影响巨大,甚至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本文将以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长寿风险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从长寿风险的定义、特点开始,利用动态死亡率模型对我国的长寿风险进行预测,并对我国商业保险公司面临的长寿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结合国外的长寿风险管理实践案例,分析了商业保险公司在管理长寿风险的一些方法,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我国目前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研究者在长寿风险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在本章的结尾,介绍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长寿风险概述,首先从个人、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养老金机构这三个主体的角度,介绍了长寿风险的定义,随后分析了长寿风险区别于传统风险的三个特点:系统性、长期趋势性以及影响巨大,这些特点给商业保险公司评估长寿风险、管理长寿风险带来了难度。最后利用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初步分析了我国长寿风险的现实状况。第三章为长寿风险的预测,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研究了长寿风险的预测方法并对我国的长寿风险进行了预测。长寿风险的预测实际上就是对于未来死亡率的预测,因此需要借助死亡率模型。本章首先分别介绍了静态死亡率模型和动态死亡率模型,简要分析了各个模型的特点和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根据各个模型的特点,本文选择Lee-Carter模型作为基本预测模型,随后利用我国近几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预测了我国未来死亡率的变化情况,最后用Gompertz模型进行修匀以及高龄死亡率预测。从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面临比较严重的长寿风险。第四章为长寿风险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影响,本章以第三章中的死亡率预测数据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目前保险公司正在使用的经验生命表,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分析了长寿风险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定价和责任准备金的影响。这部分与第三章的内容紧密相联,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章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10到20年间,长寿风险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将逐渐增大,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长寿风险将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第五章为长寿风险的管理方法,介绍了控制长寿风险的传统方法和创新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再保险、动态死亡率定价法、风险对冲、死亡率互换、长寿风险证券化等。本章还分别分析了这些长寿风险管理方法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国外在一些创新方法上的实践案例。这些理论方法和实践案例对我国的长寿风险管理具有借鉴意义。第六章为我国长寿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章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在目前的长寿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希望我国的保险行业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长寿风险管理的创新方法。本文按照长寿风险的概述、预测、影响和应对方法这一逻辑顺序展开,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使整篇论文达到逻辑上的完整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保险公司面临的长寿风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另外,本文使用最近的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作为原始数据,使分析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