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会政治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1934年体制”变迁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2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当前国内围绕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争议,本文的分析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哪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具体而言,本文先通过分析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历来遵循的分别以体系、社会和国家为中心的三种研究路径各自的侧重点,进而提出要以国家为中心,使之在国际体系和社会力量间架起桥梁,以此来打破国际与国内的界限,建立起体系、国家和社会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决策中发挥作用的逻辑关系。  国家,在本文中主要强调的是国内制度结构,在美国具体表现为行政-立法两大部门的互动和博弈,在塑造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上能够决定这三个层次发挥作用的次序和方式。美国处在一个“弱国家、强社会”的制度结构下,因此,美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不断面临来自国内社会的压力与挑战,权力系统分散的国会则常常充当国内社会压力的“传感器”,而府会在贸易领域的权力分享,使得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最终取决于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和关系的演变。当美国的贸易政策决定权更多地被总统所掌握,美国通常会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做出更快更强的反应;而当总统控制贸易问题的能力被削弱,国会掌握贸易政策主导权时,美国则会表现出对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反应迟钝,而对国内社会结构的变化反应更加灵敏。  根据该理论视角,本文对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中“1934年体制”的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1934年体制”建立及发展的这一阶段,美国通过1934年和1962年两部贸易法,确立了总统在贸易政策领域的主导权,而总统基于对国际体系力量变化感知和全局利益的把握,促使美国走上了自由贸易发展之路。在“1934年体制”调整的这一阶段,美国则通过1974年和1988年两部贸易法,逐渐削弱了总统主导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能力,国会再次重握主动权,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贸易转向了公平贸易。最后,在“1934年体制”弱化阶段,通过国会对总统TPA授权的阻扰,以及金融危机中被寄予厚望的强势总统的出现未果的分析,说明”1934年体制“的弱化,使得不管是国会还是总统,都更倾向于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调,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偏离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海上货物运输因其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是各国间贸易往来惯常采用的运输方式,三分之二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的。因此,海上运输保险也成为现代
学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旗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上,先后演绎了几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
近代以来的宪法理论和实践中,基本权利的主体为自然人(尤指一国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能力存在疑义。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社会组织的复杂化,法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越来越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学术界对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亦不断深入。其中,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无疑成为热点与难点。前代学者囿于史料的匮乏而难以深入,当代学者
公司僵局在公司的运行实践中时有发生,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均对公司僵局问题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它的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与公司当事人以及公司制度本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