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典型季风区,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关键性区域,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场所之一。重建该地区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对认识东亚季风变迁历史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本区演化因素复杂,在古环境演变尤其是200ka B.P的古环境研究方面,与西部黄土高原等地区相比尚显不足。粒度是沉积物一个比较成熟的古环境指标,因其测定简单、快速、物理意义明确、对气候变化敏感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沉积环境研究中。沉积物粒度研究发现,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受搬运介质、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因素控制,在不同环境下其对环境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机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在由河海湖交互作用形成的苏北盆地地区,粒度主要受何种地理因素所控?如何响应于环境变化是值得探讨的。本文对位于苏北盆地沉降中心的兴化2 孔上部33 m 岩芯,高分辨率采样并测量沉积物的粒度,通过气候地层学和轨道调谐的方法建立年代标尺,在讨论影响沉积物粒度因素的基础上,与石笋氧同位素结果对比,来讨论该区粒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粒度参数、概率累积曲线、C-M 图等的分析,结合岩性描述,确定钻孔岩芯的沉积相如下:33~22.76m,湖泊浅湖相沉积:22.76~19.70m淤泥质海滩相沉积;19.70~8.74m,湖泊浅湖相沉积;8.74~5m,湖滩沼泽相沉积;5~0.51m,湖泊浅湖相沉积。
(2)结合气候地层学方法,通过粒度指标建立了该区域初步的轨道时间标尺。
(3)通过系统的有孔虫分析,发现兴化2 孔MIS5的开始深度为22.76m。对应131ka ~119ka,研究区有明显的海侵。
(4)在万年尺度的岁差周期上,粒度可以很好反映区域内季风降水的强度,同石笋记录能很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