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持续高增长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难题,大量高污染、低产出的低效能企业仍存在,想要迈出“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完成从数量型经济增长到质量型的提升。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金融业的空间集聚也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那么在此背景下,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引入金融地理学理论、经济增长溢出模型及空间计量经济学,深入探究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本文首先进行了理论梳理,分析了金融集聚的成因与新时代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分别分析了金融集聚的“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基于金融集聚及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分别构建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其中,金融集聚的综合评价指标分为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部分,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分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五部分,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不含港澳台、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州)金融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及五部分的水平进行测度。最后通过测算所得数据,使用空间滞后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在此估计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我国金融集聚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较高且提升速度较快,中部与西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较低且提升速度较慢。上海、北京、广东的金融集聚程度最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各地区差距同样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最高,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小。创新发展指数与协调发展指数的地区差异较大,绿色发展指数与共享指数各地区差异较小,开放指数的差异程度不断减小。北京、上海、广东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最高。(2)我国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因此在研究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的研究时不能忽视空间地理因素。(3)金融集聚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开放发展具有负面影响。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并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次金融集聚能够通过扩大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金融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并配合相应政府共同促进各地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政府同样也要注重引导金融资源的集聚,完善金融产业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法规,加强对西部地区的资源引导工作。(2)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降低金融资源与信息的交易成本,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促进金融集聚的产生。(3)扩大金融规模以提高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升级产业结构以促进金融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金融专业化脚步。
其他文献
采用陕西关中东部11站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关中东部设施农业生产季节(当年11月-次年3月),气温总体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各种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先进产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都在教育实践中被不断引进,使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学生、教师
利用共和盆地贵南站1961—2007年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贵南县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贵南县草地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和盆地贵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呈
目的本实验为临床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手段,探讨经颅直流电(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从1981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虾球传》引进东南亚后,中国电视剧正式打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近四十年的传播历程中,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缘接近、历史人文联系紧密、华人华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固体超强酸S2O8^2-/TiO2-WO3,并对其进行了XRD与IR表征,用乙酸乙酯合成模型反应考察了其催化性能,系统研究了WO3的含量、焙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S2O8^2-/TiO2-
当前,很多地方在农村公路的建--管--养体系中,依然存在“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等情况,农村公路重复建设、盲目建设问题没有得到根治,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和公共财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