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而不忘“形”——董秋斯汉译《大卫·科波菲尔》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秋斯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在翻译理论方面和翻译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最早提出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还是提出“中国翻译学”这一说法的第一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高度的理论建设性与前瞻性。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董秋斯一生译著丰硕。主要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等。   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形式”方面对董秋斯先生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进行研究,寻求该译作在形式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包括董秋斯的生平、董秋斯对翻译界的贡献、以及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的简介。第三章首先对文学翻译中的形式进行分析,包括形式的概念,形式的要素和形式的特征。其次,该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董秋斯的文学翻译观。通过对董秋斯文学翻译观的分析和研究体现出董秋斯对文学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注。第四章是形式在董秋斯汉译《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运用,该章主要从五个层面来分析译作: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篇章以及修辞。第五章是对形式在文学翻译中运用的评价。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探讨的问题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被称作当代英国文坛最富盛名的作家,她是二○○七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作为一部独具风格的作品一直被国内外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最具才华的卓越人物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之一。他具有三重身份:首先,他是英国杰出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在牛津大学担任英国文
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英国文坛上公认的“国民作家”。自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1975)问世,他就备受评论
中空光束因为其可用于控制微观粒子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1].2003年,cai等[2]嘬早给出了中空高斯光束的数学定义及其传播特性的数值研究.随后人们展开对这种光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大趋势的形成,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和频繁。口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纽带,在国际交流中越发显出它的重要作用。它并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