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迅猛地发展,无论在高校数量与招生数量都在逐年增长,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随着高校本科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趋加大。一方面是学校抱怨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招聘企业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就业市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供需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当前高校培养本科生的机制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进行了许多的探索与实践,但在改革中,多注重高校内部改革,高校与企业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未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办学的教育理念,校企双方沟通交流明显不足,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尚未建立,因而未能有效改善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精神的局面,探寻校企深层次联合培养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政府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构建健全的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机制是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简明有效之路。本文以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为切入点,运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基本原理与协同学理论,分析校企联合培养各方角色、权责、利益与社会责任,比较分析国内外典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机制。同时以广西大学为例,分析其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现状,探究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以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新机制,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教育实践改革提供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