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近2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研究,探讨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为本地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1)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服用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天至少三个月,胃镜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共98例作为观察组,选取住院期间曾接受胃镜检查的服用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mg/天至少三个月但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心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在共200例患者中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该类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2)上述观察组的出血患者,经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共66例,设为Hp阳性组,Hp阳性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阳性组1(n=33)和阳性组2(n=33)。剩余32例出血患者经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阴性设为Hp阴性组,Hp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均给予埃索美拉唑钠静脉滴注,阳性组1的出血患者在停用埃索美拉唑钠静脉滴注后给予以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为基础的抗Hp常规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各组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阳性组1患者Hp根除情况,评价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心脑血管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道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出血病因多为消化道溃疡,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年龄>65岁)、糖尿病病史、既往溃疡病史、Hp感染。埃索美拉唑治疗后效果显著,Hp阳性组1、阳性组2和Hp阴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30/33)、81.8%(27/33)、87.5%(28/32),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阳性组1与阳性组2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明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c~2=3.995,P=0.046),阳性组1与Hp阳性组比较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132,P=0.287),阳性组2与Hp阴性组比较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56,P=0.304)。结论1.高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病史、糖尿病病史等是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对于阿司匹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效果显著,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来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