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蚊类携带西尼罗病毒、甲病毒调查及莱姆病血清学初步调查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xiaox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地域辽阔,气候多变及地理景观多样,宿主动物及媒介昆虫种类众多,会有较多种类虫媒病毒病存在。另外,新疆国境线长,周边接壤的国家多,边防口岸多,有重要的国境公路、铁路和航空港与国外相沟通。与新疆接壤的邻国地带所具有的虫媒病毒病新疆均有潜在或传入的可能。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urs,WNV)感染是一种经蚊虫传播、以鸟类为主要动物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西尼罗热或西尼罗脑炎,病死率4-11%。我国尚无WNV感染的病例报道,但其潜在危害仍需足够重视。近10年,新疆地区分离到多株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这些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有重大的流行病学意义,对于新疆地区制定相应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新疆地区每年有几千例脑炎病例,但是大部分都不能做出明确地诊断,这些能够引起脑炎的病毒的分离,特别是从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到病毒提示我们在新疆地区存在隐含的病原体,因此迅速开展相关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病毒引起相关疾病的证据就显得尤为重要。莱姆病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主要媒介生物蜱以及其他吸血昆虫在该病的传播和流行中有很大作用。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草原、森林等适于莱姆病媒介生物生存的环境,蜱的数量较多。谢杏初等已经从该地区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在阿尔泰以及靠近天山北麓部分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该病在新疆地区的存在,但是近年来对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是很多。本研究着眼于西尼罗病毒侵入并在我国流行的危险性,根据国内对WNV的研究现状,在我国新疆地区开展了WN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了查明新疆地区蚊体内携带西尼罗病毒的情况,确定新疆是否存在西尼罗病,从2005年-2007年每年的7月~10月采集新疆不同地区的蚊子共计16 000余只,并提取总RNA,通过RT-nestPCR的方法检测样品中是否有西尼罗病毒;为了查明新疆地区蚊体内携带甲病毒的情况,通过RT-PCR的方法检测所采样品中是否含有甲病毒;为了查明新疆地区莱姆病的血清学情况,从2006-2007年采集新疆不同地区的人、牛、羊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经过RT-nestPCR的方法检测样品,结果均为阴性,通过对641份羊血清、326份牛血清、和415份人血清采用ELISA检测,发现羊、牛、人的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依次为47.1%、13.8%、9.39%,均有莱姆病感染,且均为动物阳性率高于人,这就进一步说明两地均具备莱姆病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调查样品中没有检测到西尼罗病毒但不能就此推测新疆是否存在西尼罗病毒,至少对新疆地区和整个国家制定针对不同动物和人的积极防御政策,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社会效益;本次调查发现虽人群各年龄组对莱姆病均有程度不同感染,但以青壮年为多,这与青壮年户外活动多,受蜱暴露时间长有关。有关该地区莱姆病病原学和临床学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学习的观念发生转变。    一、巧妙设计物理情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也总有些“前科学概
期刊
摘 要: 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探究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是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阐述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以详细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化学教学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重教轻学——忽视
期刊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既是响应新课改的呼唤,又是一线教师实施“无痕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情感因素,而且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种情
期刊
摘 要: 本文就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 教材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相比,高中课程的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很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学生还未走出初中教学的模式,仍在用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必须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
期刊
教学中的“讨论”在我国古已有之。古人主张做学问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的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验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一、讨论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