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R在民国报刊数字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gu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部分,民国报刊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说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对于人们了解民国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深刻的积极意义。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民国报刊都面临着遗失或是损坏的危险,本着保护历史文化,抢救珍贵文献的目的,民国报刊的数字化有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人们对报刊很熟悉,但其格式相当复杂,文章长短不一,并且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页面和版面中,另外还有照片、图表等辅助信息,要确定这些内容的优先权高低是很复杂的。民国报刊一般印刷在质量低劣、宽大的纸张上,很多历史性报刊只能在缩微胶片上找到。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报刊的数字化很困难。所以,数字化图书馆直到最近才开始大量的对报刊进行数字化加工。最好的数字化报刊的方法还没有被设计出来,其使用范围也没有像图书和图片那么广,目前存在许多种对报刊进行数字化的方法。无论采取哪种数字化的方法,扫描文献并进行文字识别都是其十分重要的步骤。虽然文字识别(OCR)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市面上也有各种类型的基于OCR技术的文字识别工具,然而探讨OCR软件的界面设计或是在文字识别中的应用的文章大多为经验之谈的一般报道和供应商方案,所提供的资料,并无严谨的研究方法,主张亦是众说纷纭。怎样和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加工更加契合,怎样能提高加工质量,加快加工速度却是我们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简要介绍了期刊数字化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状况;紧接着针对OCR技术展开了一般性分析,阐述了OCR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实现原理与过程、典型应用以及竞争优势等等;然后探讨了图像获取的关键技术指标,总结了最佳的图像获取参数;随后对OCR软件在民国期刊中的应用作了一般性的研究,总结了相关策略;随之引出了OCR识别系统的界面设计实例,并做了大量的后期测试工作,以完备的数据总结了一些基本原则与措施。最后在结束语中回顾了本论文写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并对一些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除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思路以外,本文的亮点还在于大规模的样本数据测试研究。经十万字左右、质量水平不等的文本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不同质量文本的识别性能和识别速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质量比较低、版面内容比较复杂的文本(民国年代的文本数据),其识别正确率达90%左右,比已有方法提高了约九个百分点,误识率降低了约四个百分点,效果明显。同时,在识别操作时间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减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创造性的针对民国报刊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重点在于软件的界面设计方面。通过提出符合实际操作需要的个性化的界面设计,提高了OCR识别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对于普及OCR软件在历史文献中的运用,指导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制作,特别是我国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把智能建筑技术扩展到一个区域的几座智能建筑进行综合管理,再分层次地联接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的区域称为智能小区,它已成为建筑行业中继智能建筑之后的又一个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编制和出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正确领会纲要精神,全面学习纲要内容,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近现代以来,对其的报道和评价又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属罕见。本论文以学术界尚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业务理念和工作方式,要求采编人员提高文化、业务、信息处理等综合素养才能很好的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采
词汇是语言的核心。“没有语法,能表达的东西很少;没有词汇,则什么也表达不了。”(Wilkins,D.1972)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异军突起,硕果累累。但国内
物流人才的需求已基本涵盖所有企业.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包括企业物流人才、规划和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等.目前我国物流教育还有待成熟,应如
存现句体现汉语作为话题突出型语言的典型特征,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句式。本文在梳理存现句本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研究中存现句的界定标准、范围和分类,然后
20世纪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突变”带来社会文化结构的“突转”,对“乡土”的解构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这种“突转”,作为对“乡土”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作家及其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