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验证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探索高校中如何有效开展团体干预活动,消除或减轻抑郁情绪,促进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方法:通过现场宣传活动,招募主动向我们求助的大学生(然后进行SDS抑郁自评问卷测查,在自愿情况下对自评有抑郁的学生进一步筛选,方法是:①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测量;②归因方式量表(ASQ)的测量;③简单应对方式量表(SCSQ)的测量;④诊断性个别面谈。入选标准:有参与愿望,SDS分≥50分,排除有明显的敌对情绪和精神症状的学生。分组:按照入选标准筛选32名学生,以抑郁程度匹配成伍,再按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参照团体训练的原则(8-12人为宜)分为实验组1、2,对照组1。对实验组进行多次的团体干预训练,每周进行1次,每次2课时,时间为7周。训练的过程按照找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强化认知来进行。训练结束后进行SDS、ASQ、SCSQ的后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但需同时进行相同内容的后测。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配对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用个体深入访谈方法分析抑郁产生的原因。结果:①.对实验组干预前后数据进行前后测量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对照组的前后测量数据也进行相同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抑郁自评量表(SDS),实验组前测得分60.54±8.34,后测得分49.64±8.66,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442,P=0.003),对照组前测得分58.30±7.32,后测得分51.13±11.60,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358,P=0.204),说明对照组采用平行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对照组无自然缓解的现象;实验组团体训练有效,②.简单应对方式问卷(SCSQ),可分成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析,在积极应对方面,实验组前测得分1.63±0.48,后测得分2.08±0.37,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901,P=0.001),对照组前测得分1.68±0.39,后测得分1.80±0.45,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183,P=0.251),在消极应对方面,实验组前测得分1.32±0.47,后测得分1.42±0.43,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622,P=0.541),对照组前测得分1.43±0.38,后测得分1.28±0.37,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489,P=0.153),说明实验组干预后在积极应对的态度上更容易改善自己,取得较好的改变。③.形容词的词频分析方面,分为消极、中间状态、积极三种状态的形容词,消极又分为抑郁、焦虑以及其他消极状态,实验组方面,干预前各个状态的比例为(39.2%、22.8%、16.5%、9.5%、12.0%)和干预后各个状态的比例为(9.8%、5.9%、15.7%、17.6%、51.0%),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68.072,P=0.000),说明实验组干预后在主观感觉上有较好的转变。④.对实验组前后自信心评分的比较,前测得分60.39±20.28,后测得分73.72±13.11,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251,P=-0.038)。说明实验组在干预后自信心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了干预效果比较明显。结论:①.团体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比较理想。该训练可以继续探讨以行成有效模式进行推广。②.大学生抑郁大多来源于自身特有的矛盾和冲突。应根据其特定进行特定的干预。③.访谈和团体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心理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形成过程,能够探究人的心灵深处,从而更有效的进行干预。